晴時多雲

台灣的利多? 中國的利多?

■ 馮國豪

行政院廿四日宣布開放國內投信基金投資陸股。投信業者發行的海外基金、全權委託投資資產,將可投資中國股票、港澳H股與紅籌股。

過去政府不願意開放國內投信基金投資陸股的原因,是擔心會導致資金外流與中國投資市場不穩定、企業透明程度不足。現在這些的考慮是否已經消失了?而日前政府還大張旗鼓查察國內理財人員招攬非法投資港股陸股是否還要持續?或是也就地合法化?國內基金可以投資陸股、港股後,從對等原則來看,政府接下來應開放中資投資台股?這些都讓國人存在許多疑惑。筆者僅就這些問題做一探討:

一、台灣資金流向中國並未停止:根據中國官方統計二○○六年台灣對中國投資仍有二十一億美元,相當於六百多億元新台幣,今年一到六月投資金額達六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三十三%,但仍是台灣對外投資的第一位。資金流向中國並未停止。

二、中國投資市場仍不穩定:中國金融市場人為操作仍然嚴重,目前上證指數則超過四十倍,深圳指數達到六十倍,遠比台灣股市整體本益比十七倍高出許多,加上中國上市公司多數財務不健全,上述本益比根本不確實,實際本益比數字可能更高。

三、陸股、港股大漲後風險漸增:今年無論陸股與港股均有一波大漲,投資風險相對增高,行政院在這個時間開放,認為可讓國內投信基金作部分的資產配置,有助其提升風險控管能力,筆者反而質疑增加未來風險,行政院此舉也助長投資陸股與港股的風氣。

四、將陷入是否應開放中資投資台股爭議:行政院作法同時為將來是否開放中資來台投資台股留下爭議,過去行政院一直強調開放中資來台會有經濟安全問題,如今開放投資陸股港股,基於對等原則如金融界要求開放中資來台投資股票,行政院要如何自圓其說。

政策應該有一致性與可預測性,政府一方面宣稱限制台灣資金流向中國,一方面又採取開放政策;一方面告訴民眾要小心投資大陸風險,一方面又以提高風險控管能力為理由開放基金投資。這些矛盾的做法實在令投資人難以預測,對守法的人也是不公平的,政府實在不必為了釋放一週一利多而硬擠出一些政策,如何考慮政策的一致性與合理性,讓民眾對政府信任,對政策有信心,才是政府現階段該努力的工作。

(作者為興國管理學院財稅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