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菜價之外 關心一下農業吧

■ 杜宇

台灣綜藝節目一度盛行模仿秀,從節目型態、內容、道具到人物。剛開始觀眾對此類表演感到驚豔與讚嘆,但是看多了這類的表演後,觀眾漸漸失去新鮮感。該道理同樣適用在企業競爭與科技的研發上。最近「海洋深層水」所引發的爭論,透露出主管機關對海洋深層水這麼重大的新興產業所做的評估與決策,明顯過於匆促,才會引來這麼多質疑與批評的聲浪。

然而更值得國人關注的是,近年來台灣農政機關在推動相關政策時,習慣直接沿用外國辛苦研發出來的理念與作法,諸如:農產品產銷履歷、休耕補貼、休耕地種植生質能源作物、休漁等等,幾乎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忽略國內風俗民情、農業結構與環境等差異,讓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特別是攸關產業生存發展所需的關鍵技術,過去多仰賴各試驗研究機關辛苦研發並以無償方式提供給國內農民使用,讓台灣農業在面臨外國農產品低價競爭,尚能維持競爭優勢。

近年來為提昇研究機構的研發效能,鼓勵研究人員走出象牙塔,政府特別修法對於能取得技轉或專利者給予相當優厚的獎勵金,然而在「重量不重質」的情況下,許多研究人員開始走巧門,以進入障礙低的項目為重點(非過去以農民需求為主要考量),爭相投入保養、化妝、保健等產品的研發,其原始構想多取自國外辛苦研發的成果,經稍加改良,即推出類似商品,不僅缺乏原創性甚至還有魚目混珠之嫌。對於一些基礎性與需扎根的研究工作乏人問津(國科會亦提出類似的檢討聲浪),特別是長期困擾農民的基因劣化、產銷失衡、病蟲害叢生、農藥使用量過度、農產品附加價值偏低、水土資源不足、生產環境惡化等,亟需仰賴生物科技運用來協助克服的難題,也未見有亮眼的表現。這樣的風氣若持續下去,勢必嚴重影響到台灣農業的整體競爭力。

近來台灣高科技的附加價值大幅滑落,究其原因在於台灣缺乏厚實的技術基礎,廠商往往只能在引進外來技術與設備上,從事有限的創新研發與加值,導致面臨產業微利化與高額技術貿易逆差的困境。眼見台灣農業過去引以為傲的原創力,在政策偏差下正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如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模式,以「製程加工」替代「研發創新」,這樣的決策很可能斷送台灣農業的未來。國人在抱怨菜價飆漲的同時,也應給本土農業多一點關心。(作者為大學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