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思源
經濟部釋出可能在四月調漲電價消息,引發各界議論。台灣電價自二○一八年調漲三%後,已凍漲逾四年;根據國際能源總署二○二○年統計,台灣住宅用電排名全球第四低、工業用電排名第六低,以住宅用電為例,台灣平均每度電僅約二.五六元,反觀韓國每度電三.○七元、日本每度電七.五四元、丹麥每度電甚至高達九元。
近兩年國際燃料成本大漲,二○二一年以來日、韓、美、德等各國均調漲電價,我國政府則基於照顧基本民生需求及為避免電價上漲可能助長物價,初期策略都是「盡量吸收」。然而,隨著能源成本上漲時間與幅度越演越烈,從負責任的角度看,電價調漲勢在必行。因為電價調整,就是要讓電價反映發電成本,讓台電能永續經營(台電連二年大虧,即使去年政府補貼五百億,虧損仍高達一九八五億元),而且電力合理反映價格,也有助於企業、國人正視用電成本,進而減少碳排放。
若要一般民眾接受電價調漲並非易事,也不符比例原則。呼籲政府正視課徵能源稅,這類似「使用者付費」。能源稅隱含「汙染者付費」的原則,政府應向「源頭」課稅,也就是針對台電及其合作的民營電廠,依碳排放量課稅。若能課徵能源稅,不僅有助能源成本的透明化,打破「再生能源是貴的」這種迷思,課徵能源稅本身也可提升用電效率、產生節電成效。
此外,建議政府也應針對弱勢用戶及小商家「做一些微調」,將衝擊降到最低;至於用電大戶,政府則需建立「要付出較大代價」觀念,畢竟用得越多得到的補貼越多,等同劫貧濟富,是完全違背基本的社會公平標準。
(作者從事資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