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常態分班政策請兼顧現實

◎ 劉長青

教育部近年推動「國中常態分班」政策,主要希望能避免早期所謂升學班及放牛班的不平等對待,實施多年後,第一線教師及家長是否都能同意這樣的政策?答案可能是毀譽參半,我們從各私立國中近年報考人數大增,可見端倪,許多家長寧將子女送至私校,就是希望子女有較佳學習環境。

常態分班固然秉持「有教無類」,但我們不可忘記儒家也強調「因材施教」,在國小階段,就會發現有部分學生已經放棄對課業的學習,進國中後,老師只求不要干擾上課秩序,使得這些學生成為教室裡的陌生人,雖然各公立國中實施分組跑班,但對那些不在A組的學生,其心理調適狀態卻少有人探討,若無適當引導,很容易自我放棄,導致課業一蹶不振。

因此我們要思考學術與技職的分流,究竟應由哪個階段開始?目前我國仍以後期中等教育即高中職階段,作為分流的依據,但晚期分流政策須要完善的流通管道,我國雖效法美國的較晚分流,但不可忘記美國仍然存在許多所謂「磁石學校」及「特許學校」,以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我們若能重新檢討常態分班政策,讓擅長指導學術專題的老師,與擅長鼓勵學習狀況欠佳的老師,兩者各得其所,對學生的幫助更大,而非目前這般,班級內有老師無暇顧及的學生,而他們可能干擾同學的學習。

就理論而言,學生家庭內各項資本,如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等如何轉化成學業成績,在西方已多有討論,我國高中職升學早有推甄管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家庭文化資本對學生的影響,學習檔案或學習歷程豐富的學生較易獲得青睞,已是不爭事實,我們應考慮,究竟應採取以往英國的早期分流?還是加強技職與學術間的轉換,以避免常態分班之下,文化資本較缺乏的學生因學業成績不佳而輸在起跑點上。

(作者從事教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