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自我調適打破憂鬱枷鎖

◎ 李政達

年輕族群憂鬱症發生率逐年提升,是世界趨勢非台灣獨有現象。根據衛福部的統計,二○二○年台灣就有廿一.五萬名卅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現代人基於課業、工作、社交…各式各樣的壓力導致「心靈生病了」,然而這並非身體上的受傷或疾病,除非是明顯有不符常理的舉動,否則很難從外表看得出來。

筆者為私大體育教師,學期末一位很少出現在課堂上,修我「拳擊課」的學生來找我問道:「老師,我這學期一直在服用抗躁鬱症的藥,所以出席率不高,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過關?」查看手中的資料,本學期他有九次缺席、三次第二節課才到,我必須面對全班近五十名選課學生,在公平原則下我真的是愛莫能助。

一位修同事一般體育課的學生,經常上課到一半就不見人影,同事上網登錄曠課,資源教室的心理諮商師立即來電解釋該生罹患「人群恐懼症」,所以人多時就會跑到資源教室休息。

體育成績的評定出席率佔極高的比重,諸如此類從外表看不出來的學生,我們真的想幫也幫不上忙。我也曾與單位主管討論此事,主管回應教育部曾發文,責成各校訂定辦法來輔導這類學生,但避免外界歧視的眼光又不希望另開課程專收身心障礙學生,所以學校相關單位也陷於兩難。

此時就有同事指出,各級學校願意通過相關辦法(如心理假)來協助這些學生,但出了校門後呢?我們的社會是否有相關的法令來幫助這些人?而公司老闆會願意花錢請一個動不動就出狀況、請假,嚴重影響生產流程、進度的人嗎?

因此走入人群、尋求親友的同理關懷、運動、就醫、轉移注意力、擺脫負面情緒…經由各種自我調適的管道,打破心障枷鎖方為重拾健康之道。陷於自怨自艾的窠臼中,只會讓病情更惡化,拖累旁人造成社會負擔影響甚鉅。

誠如聖嚴法師所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自助才得以天助、人助!

(作者為科大體育講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