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白河大地震一甲子的兩大意義

◎ 楊永年

一九六四年一月十八日晚上八時○四分,發生芮氏規模六.三的白河大地震,包括白河、東山與嘉義均為重災區,共逾一百人死亡。今(二○二四)年一月十八日剛好屆滿六十週年(一甲子),應有政府或民間主辦的紀念(回憶)活動,台灣是地震好發區,可能存在地震「週期」,例如台南在一九四六年有新化大地震,二○一六年也有美濃大地震,故應設計相關紀念(回憶)活動。主要意義有二,一、強化防災意識或記取教訓;二、規劃與進行防災教育。

以日本關東大地震為例,去(二○二三)年九月一日屆滿一百週年,當時筆者剛好在日本東京進行學術交流,發現日本內閣府設計許多防災教育、宣導與演練的活動。同時在電子或平面媒體、捷運站、車站,都有東京大地震的相關防災資訊,包括地震的建築遺址,以及重要的回憶(或歷史故事)。再以我國九二一大地震為例,我們也在台中霧峰設立了「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二○二○年阪神大地震屆滿廿五週年之際,日本神戶市長主持,在東遊園地廣場,擴大舉辦追思活動。筆者當時在日本,特別前往參與活動,有逾六千位市民參加這場追思會。主辦單位強調,他們必須記取這次的「教訓」,不讓悲劇重演。因此包括如何逃生,以及如何加強防震措施,同時受到關注與重視。

而經歷白河大地震的民眾已逾七十歲。如不及早整理或紀錄相關資料,只怕會消失。筆者二○二三年於東山駐點研究,偶然走訪當時的「災區」,發現白河大地震在東山雖然嚴重,卻未留下太多記憶。許多人已遺忘,低於七十歲的民眾已無深刻記憶。雖有長者轉述故事,但或因未作系統整理,或未公開影像、資料或故事,導致記憶的消失。幸遇年逾七十歲的耆老,知道東山大街是重災區,整排房屋幾乎全倒,並有逾廿位民眾喪生。另透過東山區公所引介,認識九旬老奶奶,慷慨提供珍貴照片。透過兩位耆老,許多瞬間生命消失的災情故事得以歷歷在目。重點是,透過白河大地震六十週年的回憶、紀錄與進一步策覽,可以強化防災意識與教育。

(作者是成功大學科技治理研究中心前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