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共和國》洪財隆/台灣經濟轉大人(下)/突破隧道視野 回歸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思維

洪財隆/公平會委員

我在前一篇《台灣經濟轉大人》提到,台灣經濟發展至今,早已擺脫物質匱乏的限制,未來應更有意識地回到以人為本的發展思維,並充分體現在各種經濟政策。

以人為本這個概念幾乎無所不在,特別是在教育、醫療、企業經營,甚至交通安全政策,都各有詮釋和應用,但在經濟領域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在進入政策思辨之前,容我先從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開始談起 ,希望有助於呈現經濟學的本來面目,並作為討論基礎。

古典經濟學: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金錢支付不應該是人和人連結的唯一方式」、「一種被上帝遺忘、討論利潤與虧損的野蠻哲學」,在卡萊爾筆下,經濟學不僅成了一門教人「憂鬱的科學」(dismal science),更對當時的傳統價值造成重大威脅。經濟學的這個綽號,從此廣為流傳。

不過,卡萊爾之所以如此大酸經濟學,據說真正的動機並不是出於多麼高貴的情操,而是因為遷怒。當年卡萊爾力主恢復奴隸買賣制度,以善用非洲當地豐沛的人力資源,但遍尋經濟學理(那個時候叫做政治經濟學)卻找不到任何支持說法。

另一方面,同時代包括彌爾等古典經濟學者,基於人應被平等看待並擁有自由意志的理念,對卡萊爾的主張更是大加撻伐。早年的經濟學,的確曾明白站在弱勢和進步價值的一方。

話說回來,雖然現在仍不時有人把經濟學和「憂鬱的科學」相提並論,但用法早已和卡萊爾當初的埋怨大不相同。主要原因出在經濟學的使命(宿命)就是和資源匱乏或「稀缺性」奮戰、周旋,所以免不了必須做出選擇和取捨,亦即魚與熊掌往往不能得兼。畢竟,經濟現實並不是童話故事。

邊沁所提倡,經彌爾修正補充的「效用主義」,後來成為經濟學衡量福祉和判斷政策的重要準則。

效用主義的首要原則在於謀取「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在當時的英國社會,更隱含把所有的貴族和平民都一視同仁,堪稱前衛。效用主義並非毫無爭議,但在協助公共政策判斷上卻非常實用。沒有熱情和信念固然走不遠,但完全不考慮代價和後果的主張,往往也會帶來災難。

就價值觀而言,我自己比較偏好美國哲學家羅爾斯的「弱勢者利益最大化原則」。唯有社會最底層、最弱勢階級的福祉獲得改善,整體社會福祉才能視為有所提昇。換言之,只有在社會中下階層的利益被優先考慮之後,才能容忍任何經濟或社會不平等。

更重要的是,這個倫理判斷準則不僅和重視經濟成長的論述相容,因為有了經濟成長才更有資源照顧弱勢族群,更能直接處理經濟不安,並緩和因為全球化、技術進步或社會變遷所引發的所得(財富)分配不均問題。

總的來說,古典經濟學有其道德基礎,而且充滿人道主義精神,其思想的共同始祖則是「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

經濟期待與社會關懷

在所有的經濟活動當中,以勞動市場和人的關係最密切,更是政策核心。亞當‧斯密在《國富論》就曾提到:「如果國家在法規政策上總是(always)傾向支持勞工,但偶爾(sometimes)也支持一下老闆,算是符合公平正義」。這個脈絡下的「總是」和「偶爾」,同時具備立場和彈性,用詞可謂精妙。

就台灣來說,從二○○二年開始,整體生產力和實質薪資的走勢,彼此逐漸乖離。一方面生產力持續且穩定增長,大致可用每年平均有三%到四%的經濟成長率(即實質GDP的變化)作為代表;另一方面,不少行業的實質薪資卻長期出現停滯。詳言之,台灣這段期間的名目薪資每年平均成長一%到二%,但扣除每年大約一%的通貨膨脹之後,可說所剩無幾。

這隱含很多勞工的貢獻、價值和薪資待遇都被嚴重低估。如何透過制度改革,有效提升勞動者的集體議價能力和薪資水準,讓經濟成長的好處雨露均霑,應是釜底抽薪之計。

此外,「有人敲鐵、有人磨針,而不是一個人做完所有的工序」,亞當‧斯密的別針工廠,向來是經濟學教科書的著名案例,用來說明何以勞動分工將大幅度提昇生產力。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亞當‧斯密更據以主張,政府應出面支付或提供公共教育。

理由在於,日益徹底的分工固然會產生經濟效益,但也意謂著必須要有人去執行這些「單調乏味」的任務,以致出現「才智消磨」等負面效應。而教育除了在過程中為個人帶來「學習的驚奇」之外,也會為國家社會帶來繁榮,甚至彌補上述分工的後遺症,所以費用主要還是應該由國家來負擔。

亞當‧斯密在一七七六年的經濟論述,無論是在談勞資關係或教育,至今仍歷久彌新。秘密無他,就是把視角從經濟產值等冷冰冰的數據,轉移到人的身上。尤其是必須不停地提問,如何賦予或擴大人的自由和能力?

以人為本的經濟、產業政策

如何可能

根據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的看法,經濟發展並不只是和所得、價格、生產有關,更在於積極增進人的實質自由。以期除了免於匱乏和飢荒、克服不安全感和差別待遇之外,並進一步擁有過更充實人生的可能性。例如:參與經濟交易或政治活動等能力。

就經濟意義而言,自由可視為機會。發展過程即在減少各式各樣的不自由,尤指被排除於各種機會之外。重點在於,這些不自由會限制人們發揮「能動性」(agency)。

沈恩認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應是人的發展。這和傳統經濟學主要從物質角度出發,強調效用滿足或資源使用並不相同。除了擴大自由的內涵之外,此一發展視角也隱含新的責任。例如:如果真的要談永續發展,人們也應該作為未來世代福祉的守門員。

最後來談談以人為本的產業政策如何可能。

國家大力發展高科技這件事,可說舉世皆然。但仔細想想,構成整個經濟社會向上提昇的瓶頸,往往不是高科技產業不夠創新,而是傳統產業的進步有限。例如:很多小型的個人服務業或自動化速度相對較慢的建築業。

拿當前正夯的「人工智慧」做為例子,如何讓這些技術擴散、外溢到傳統部門,亦即縮小高科技和傳統產業之間的技術與生產力差距(避免兩極化),往往更能夠普遍提昇人民的生活水準。甚至,技術進步的利益,也因此比較不會限縮在特定部門或歸於少數人所有。著名的「鮑莫爾現象」或「鮑莫爾成本病」講的就是這件事。

台灣如果想要更上一層樓,不讓過往的物質匱乏經驗限制政策想像,甚至陷入隧道視野,我們對經濟發展的目的和手段,乃至政府「拚經濟」的內涵和作法,目前確實都已到了全面反思的時刻。

(本文作者授權,轉載自「人本教育札記」二○二四年一月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