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回歸學習本質 讓國文課堂更多元

◎ 廖俞雲

語言的學習,最核心的概念是應用表達;文學的陶冶,貴在分析文本、閱讀鑑賞;而情意,是文本閱讀過程中讀者互動共鳴建構的歷程。

不論中華文化浩瀚,也不分國籍,舉凡在語文教學中,因著學習目標而來選擇文本,自然就有負載的意義價值。在一綱多本的政策下,選擇文本應符合教育階段別的學習能力,只要選文編者符合課綱規範,經審定後就會成為教科書的內容。

不論新舊課綱,老師的教學能力都是最重要的,如何透過課程設計,帶領學生從文本當中學習到知識與能力與傳達情意,是重要的關鍵。

但國文課從來就不是倫理道德課,選文也不應只是為了符應某種價值觀,更沒有所謂的刪去某篇文章,就使道德淪喪,若以這個邏輯,那國文老師該更名了,國文課本也該改名。

身為讀國編本長大的國文老師,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並不是課本內容,而是國文老師引領我們領略生命之美,鼓舞創作,及她溫柔堅定的聲調、朗讀課文的身影,安頓了十七、八歲不安的靈魂。

至於有沒有廉恥?能不能體會先憂後樂的胸懷,其實是長大之後的體悟。

請還給國文課堂,純粹的文學性和表達應用的空間,也請相信每個文本都有獨有的情意價值。

我非常支持經典閱讀,擔任導師和國文老師期間也都帶領學生吟詠,品鑒經典文學,不受課綱與教科書的限制,也透過活動設計,情境引導,以現代文學為本,同樣有文學涵養與語文學習之效。

真心期待,在國語文教學議題上,別再局限文白比例和捍衛經典的思維。若少一篇文章就能改變社會風氣,那未免也太輕忽課程設計的重要,也落入單一文本取材的窠臼。

(作者為鼓山高中校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