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奈的小型社會

■ 陳慈幸 胡書原

拜讀十七日貴報社會版「重殘、中輟生、更生人 一家充滿無奈」記事,見西螺林家不幸遭遇,不禁思量起台灣社會溫暖,是否已隨工商社會變遷為服務型社會,更加凋零。

據報導,林家全家六口,身分為孕婦、中輟生、更生保護人與重度殘障人士,本是最需社會福利輔助之對象,卻在颱風夜遭受房東強逼搬走,被迫於公共廁所定居,是否在台灣全面強調以國民年金作為社會福利基礎的時刻,應先針對重要個案進行更恰當之輔導。

就更生保護人來說,於標籤理論盛行的台灣社會,鮮少能給予他們另次機會,往往使其再度流於犯罪,重複標籤社會化的結果,也使更生保護計畫流於弊端,一再循環。

再者,此個案中的中輟生竟是從國小五年級便輟學至今,於強調要採取十二年國民教育的情況,台灣的教育是否應考量,是否每個家庭皆能夠負擔日漸龐大的教育費用。除此之外,是否上學就能夠維持該名學生將來在社會的競爭力?於目前社會依然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下,下層社會變遷便無法成功的向上流動,僅能完成M型社會理論的預測,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對重度殘障者來說,其就業能力不足,或許對家庭的負擔性較高,而在強調社會福利國的期盼下,我們是否做好正確的配套措施,來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還是將國家預算中的大筆資金,不知不覺地消耗;而台灣社會福利的第一線社工,卻又無法充分利用國家預算資源,僅能堅持自己的愛心與毅力,埋頭苦幹,一個人想辦法處理身後數百個個案,且還要思量在台灣社會福利法規下,怎樣對個案最有利。

而孕婦,雖今日社會強調兩性平等,已少有因懷孕或結婚來當做解職的理由,在職場卻開始出現性騷擾等對女性不公平之行為,幸在今年一月十八日性騷擾防制法修正執行,讓女性在於職場上地位不至被迫流於男性狎弄之對象,而有主動反擊之力,捍衛自己的權益。

最後感謝貴報報導出這篇不幸的消息,也很贊同貴報記者廖淑玲小姐所說,西螺林家儼然是小型社會的縮影,讓我們可從一小小個案中,探討出其實我們真的做的還不夠。

(作者分別為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