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魂 重建和創新

■ 曾貴海

台灣已無可避免的被捲入全球化浪潮的漩渦,如果多國資本主義的操控力更趨成熟,文化全球化的強勢帝國形成,那麼台灣魂的形塑和獨立自主將受到強烈的挑戰。

十七世紀前,台灣平原的原居民是平埔族群,後來的漢人移民,才隨著不同的中國政權來到台灣,大部分的流離動力是追尋生存的新居地和家園,進一步形成新形式的身分與認同共享的社會。在三百多年流離歷程中,被迫接受不同的外來政權,包括西方和東方早期資本主義和擴張主義的強權,成為跨國交互影響下的殖民地和政經樞紐,形成多元的混種文化。

流離的台灣人在二十世紀末透過波瀾壯闊的台灣化運動,在追求新身分和政治認同過程中,仍備受原殖民殘遺的抵抗和迫害,再加上快速變動社會的失控性影響,以及台灣精神文化的集體蛻變和運動尚未成熟,無法在新居地完全脫離殖民幽靈的夢魘。雖然民進黨已執政七年多,但行政、司法、立法權和媒體結構的反台灣本質,再加上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混種(Hybrid)後形成的權力妥協與分享,成為當今台灣命運的新困境。

台灣魂(精神)的重建和創新,必須從歷史的創傷復原、語言復活、拒絕收編、身分確認、文化自主、品格養成和主體意識中解救出來,成為一個具有能動性的主體意志和實踐者,逐漸完成個人與集體的精神構圖。台灣第二波啟蒙(自我啟蒙與共同啟蒙)運動必須趕快啟動,落實共識行動和實踐策略,回歸和連結群眾,善用社會基層力量以及新資訊傳播社會的網絡,活化並形塑台灣人運動中的精神重建工作,放棄對政治人物和權力過分依賴和歌頌。

形塑台灣魂(精神)必須奠定以下的基石群,鞏固這些基石群,才能形構正常獨立國家的完整建築:

一、解構殖民教育幽魂的精神複製,打斷國家考試、國家教育及文化符號的生產與市場價值體系,讓教育的主體權力回歸台灣人,才能培養擁有鄉土情懷及台灣意識的國民。

二、重寫與重編台灣學知識

重新詮釋與論述地方誌、人文地理、文學、藝術及歷史等,特別是還原和重寫正確的台灣史觀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沒有正確的史觀,不能凝聚有歷史使命的人民。

三、培養知識公民

展開由點到面的閱讀與知識運動,培養台灣人民人文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建立台灣人的知識生產與市場體系。有知識公民,才有參與啟蒙與改造運動的集體能量,才能用思想、雙腳和民主的手決定命運。

四、培育藝術人才,創作世界級的文學、音樂與藝術作品,躋身世界一流文化之國,同時應推動及強化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五、扭轉和改正台灣人的生存價值觀,使台灣人生存價值中的文化價值高過於功利價值,否則在文化全球化的多元帝國形成人類未來的新強權時,台灣恐將被淹沒。

在東西方學者高倡終結民族國家或去國家化的當代時空,台灣必須先形塑獨立自主的精神文化,建立正常化國家的階段性歷史,才能向歷史的下一站前進,迎接另一個波瀾壯闊的新世紀。(作者為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