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和牛、龍蝦到日本海鮮

◎ 缺理

當今國際政治舞台,經濟制裁和貿易禁運成為政府展現立場、施壓或制裁他國的常用手段。但在中國,這種政府策略往往成為「說一套、做一套」,而在實際生活顯得滑稽可笑,特別是涉及日本、澳洲對中國的出口商品時,情況尤其顯著。

以日本的和牛為例,中國因狂牛症關係而宣佈不再從日本進口和牛時,本應對日本農業造成沉重打擊,事實卻非如此簡單。柬埔寨是農業國家且大部分人口信仰佛教,素有不殺生、避免吃牛的習慣。意外的,出口貿易數字顯示,過去幾年,柬埔寨持續進口日本高級牛肉,數量逐年上升,二○二一年,日本和牛對柬埔寨出口量甚至創下歷史新高。這背後的故事,應該就是日本高級牛肉透過柬埔寨為「中轉站」,藉著「柬埔寨産」名義悄悄流入中國市場。

隨後幾年,日本出口至柬埔寨的和牛數量急劇下降,似乎是中國政府察覺轉口輸入,真相或許更複雜,但日本和牛經過柬埔寨「洗産地」之後,在中國餐桌上大受歡迎,卻是不爭的事實,顯示中國官民「嘴巴說不要,身體非常老實」的現象。

不僅日本和牛,在中澳關係惡化後,澳洲龍蝦被中國官方禁止進口。然而,在政策陰影下,價值數億澳元的灰色市場,卻在臺灣的金門、馬祖悄然興起。中國當局嚴禁澳洲龍蝦入口,民間走私卻如火如荼,每到農曆年節前夕,這些「違禁品」總是賣到一隻難求,為的就是滿足中國消費者的胃。這就是中國的矛盾,禁令在手、龍蝦在口,政治與經濟各行其是的典型雙標。

這些現象反映出經濟學的「禁欲增加慾望」原則,也反映了國際政治的現實。經濟制裁和貿易禁運,在政治聲明上可能有效,但在全球化經濟中,這些措施的實際執行效力卻受到質疑。貿易流向的轉變與調整,及消費者實際的選擇行為,往往讓這些看似嚴厲的政策變得不那麼有力。

今年八月,中國針對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海,在中國官方默許下,由網路與媒體推動與激盪下,掀起大規模抗日活動,出現抵制日本貨的風潮。中國官方雖未明確限制這些產品,但「民間的力量」卻想要「以買貨之名,行抵制之實」。從牛肉、龍蝦的例子來看,日本海鮮或許同樣早已上了中國人的餐桌,畢竟經濟利益的誘惑比政治立場更有說服力。 (作者從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