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立法擺脫一次性塑膠危害

◎ 張凱婷

近期日本研究揭露證實,微塑膠已存在於雲層,可能加劇氣候變遷,破壞自然環境破壞且威脅人體健康。

以日本早稻田大學大河內博教授為主要作者的研究指出,在富士山等高海拔山區雲層水氣中,取樣其中微塑膠發現9種不同聚合物,大小介於7.1至94.6微米、每公升水汽含有6.7至13.9塊塑膠。研究團隊表示,由於強烈的紫外線輻射,雲層中的微塑膠在高層大氣中分解速度比在地面快得多,同時會釋放溫室氣體,可能進一步加速氣候變遷及生物多樣性喪失。

科學研究也呼籲,若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內,全球塑膠生產量至少要減75%。

科學界已提出種種證據,呼籲世人審視塑膠氾濫使用現況。筆者認為唯有從源頭大量減少塑膠的生產、擴大重複使用的消費選項、革新物流模式,才能減緩危機;譬如將一次性塑膠包裝與用品,替換成重複填裝(消費者自備容器購買)或循環包裝(包裝由消費者退回,清洗後再填裝上架)是最有效率的解決方案。

今年初立法院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臺灣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為奠定未來近30年的氣候工作基礎;但對於不可逆的塑膠污染,臺灣尚缺乏妥善管理塑膠使用的法規指引及企業投資。

縱使環境部於2050淨零路徑下主責「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將塑膠列為關鍵項目之一,並將「2030年減少50%一次性塑膠包裝使用量」列為重點推動工作。但綜觀國際發展狀況,要加速循環包裝發展成為關鍵解決方案,須政府透過專門計畫推動暨立法,才能加速相關產業成長、進一步成為「新常態」。

以臺灣的循環杯為例,歷經中央政府補助地方試辦數年,再經過綠色和平與其他環境團體倡議,在2022年終於立法,規範連鎖業者必須提供一定比例循環杯,此有相關超商的循環杯產業鏈案例,有此轉型前例,筆者建議環境部應加快動作,明確宣布2030年減少50%一次性塑膠包裝使用量的目標,並訂定「重複使用包裝」計畫搭配禁限用措施;同時「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應納入「逐步並全面淘汰一次性用品及包裝」、「一定比例轉換成重複使用包裝」,引導臺灣擺脫一次性塑膠、往重複使用包裝轉型的路徑。

(作者是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