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哈瑪斯突襲以色列的啟示/常保警戒與國防整備 以確保和平

◎ 吳哲文

巴勒斯坦激進派系「哈瑪斯」,選在第四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爆發五十週年次日、同時也是以國「西赫托拉節」的十月七日,自其加薩走廊根據地,對以色列發動包含發射數千發火箭彈及越境恐攻在內的大規模突襲,由於以色列情報當局事前並無預警,加上軍警在節假日有所不備,哈瑪斯一度攻佔以國軍營及派出所、甚至俘獲以國國防軍將領。

而哈瑪斯的暴行不僅針對軍警,隨機擄掠綁架平民,為試圖擴大渲染恐怖感、激起以國社會恐慌與紛亂,哈瑪斯更將施暴影像上傳到社群網站,但此舉反而激起西方民意強烈反彈,多國政要陸續聲援以國、甚至提供具體援助。以色列政府事發後也旋即回神,軍警取消休假、全面召回工作崗位,納坦雅胡總理宣佈全國進入戰爭狀態,以國國防軍在動員預備役部隊的同時,也與哈瑪斯進入激烈交戰狀態,預期未來短期內戰況將持續下去。

各方揣測事發因素,哈瑪斯方面,除了有對「以色列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正常化」的不安,由於伊朗革命衛隊高級將領已出面宣稱「哈瑪斯此舉有該國支持」,而伊朗背後又有俄羅斯及中國,因此,「伊朗與其支持的哈瑪斯,為使西方各國分神注意中東局勢,減少援烏力度、為俄爭取喘息空間與時間,或為中國分攤掉美國對印太地區的注意力,而發動此次突襲」,也是可能的成因。

以色列方面,政局近年高度分歧,二○一九年起、到去年底,平均每年舉行一次國會大選,選後組閣多度陷入僵局,在去年底納坦雅胡重返執政後,因司法改革激起部分民意反彈、認為納坦雅胡有成為獨裁者的危險,導致民意喧騰,成為有利哈瑪斯突襲的溫床。而以國情報機構無論是陷入長期慢性彈性疲乏、抑或是主事者與納坦雅胡總理之間的不合與摩擦也罷,未能事先掌握情資、分析動向並提出預警,也是哈瑪斯突襲最初能夠得逞的主因。所幸以國國防軍戰力尚稱堅實,在遭逢突襲的幾個小時後旋即恢復正常反應,並迅速展開全面反擊,也是以國能夠免於因突襲而釀成更大災禍的關鍵因素。

從此事可發現,和平狀態並非一成不變,就算戰力強如以色列的國家,若不能對自身安全環境與潛在挑戰常保警醒,則終究難免被突襲打破固若金湯的幻夢。而台灣面對來自中國、日趨嚴峻的安全保障挑戰,若不能整合國內民意一致對外,對自身安全環境常保清醒的警覺、並在國防方面投入「採購確實所需的裝備」等實質的努力,則台灣的和平,也將會如沙上城堡般不穩,並將對台灣未來產生不可測的風險,大選將至,有哪些政黨是真心在維護台灣的安全,而又有哪些政黨與敵國同聲氣,選民必須對此仔細審視、做出適切的選擇。

(作者從事服務業、兼業作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