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土石流能否預警?

◎ 楊永年

日前嘉義發生嚴重土石流與淹水,有民眾質疑,為何沒有預警?面對這樣的抱怨,政府可能也覺得無奈,因為以目前的科技,仍難完整(完全)預測土石流的發生。但這並不表示無法預警(預測),例如目前已劃設「土石流潛勢區」(範圍),表示這些區域(範圍)容易發生土石流。唯因土石流形成或致災因素多元,除了雨量外,還包括土壤、地質、水土保持(含人為開發程度),因此難以完全預測土石流發生。

例如,這兩天於嘉義竹崎發生(無預期)的土石流即是如此,在今年八月四日左右,南投仁愛鄉發生嚴重土石流也是如此。但不能因此論斷「土石流無法預警」,合理的說法是,現在(累計)雨量監測非常完整。或者,根據時雨量、日雨量或累積雨量資訊,其實就是土石流重要的預警資訊(指標)。若累計雨量達某種程度,山區鄰近溪流區域,就得啟動(防禦式)撤離。只是,如何精準有效判讀土石流預警,和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第一,有高度的防災意識:從過去土石流致災案例顯示,有無防災意識(或災害發生的敏感度),經常是會否致災的關鍵因素。應該說,雨量監測提供政府官員與民眾最簡單的(土石流或淹水)判讀訊息。例如,農發與水保署就提供給土石流潛勢區簡易的雨量量筒,請其(社區)隨時觀測雨量變化,並隨時整備(應變)防災,而這又和下個因素有關。

第二,和教育訓練有關:由於氣象(雨量)資訊判讀有其專業性,即便是最簡單的解(判)讀,民眾也宜有相關的教育訓練或認知。而這最好能和目前政府(政策)刻正推動的「自主防災社區」作連結,比較能系統的教育民眾(社區),並提高其防災意識(警覺)。

第三,和主管機關的連結:關於土石流潛勢區,都有主管(或責任)機關負責預警。因此,如果社區(民眾)能與主管機關連結,可以請其協助民眾判讀並提高預測的準備度。依筆者的經驗,通常愈積極主動的社區,愈可獲得主管機關的協助。

綜言之,目前土石流雖難以完全預測,但仍有許多蛛絲馬跡可以遵循,或進行初步判讀;但這需要前述三因素的配合。

(作者為成大科技治理研究中心前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