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基地開放思考國防建軍大戰略

◎ 張延廷

八一四空軍勝利紀念日,國防部再次開放暌違已久的清泉崗基地,國人見證國軍航空戰力壯盛軍容之際,有不少軍事迷將目光投諸經國號戰機的示範飛行,儘管這架堪稱我國航空工業步入超音速時代的重要成果風采依舊,但有不少人聯想到我國未來下一代匿蹤戰鬥機的研發進程,特別在台海風雲變幻的此時,更凸顯建立新空防戰力的必要。

匿蹤戰機最大的優勢就在對敵人難以偵測,自然就無法即時攔截,如此便能擁有空中作戰的主導性,進而掌握絕對的空權。反之,倘若敵機的匿蹤性能一旦施展,便可如鬼魅般在我領空盤旋,亦能作「即時」的空情偵測,甚至引導彼岸飛彈,或自攜武器遂行「即時」精準打擊。

當年美軍的F-117A匿蹤戰機,其操控機動性能雖然較弱,但在歷次波灣戰爭中,都擔負近四成的精準打擊任務,包括一九九一年「沙漠風暴」對巴格達的首戰出擊。多年來,僅一架於一九九九年在北約轟炸南斯拉夫期間,遭南聯盟武裝力量使用SA-3地對空飛彈擊落,機上飛行員成功彈射逃生。

換言之,這種低雷達截面的戰機在任何場域出勤,都會讓敵人的空防系統倍受壓力,如今卅餘年後,匿蹤戰機已邁入全新的技術階段,配合超音速發動機的成熟發展,顯示了匿蹤戰機讓人懾服的特性。再如中共「殲20」更對我空防安全產生強大的威脅,在國防安全的布局上,目前尚無相關的反制想定及作為。

自一九九○年波灣戰爭以來,實際的例子已展現現代化聯合作戰,向來都以後勤能力為先決考量,只有強而有力的軍事後勤實力,內容包括研發、生產、製造才能銜接的上戰損的數量推論,讓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去面對一場持久的消耗戰爭。其後,才是軍事人才的培養與戰術戰法的制定和訓練。易言之,國防工業自主產能技術如沒跟上世界潮流,戰爭的勝敗不難定論。倘若國軍仍然著重在向國外採購先進武器,卻不深入考慮彌補戰損、積極反制的措施,是違反當前世界先進國家建軍的共同趨勢,讓龐大的國防預算形同付諸東流。

從近代戰爭史實觀察,避戰的基礎,得先建立在自身國防實力之上,而後才有資格談論避戰策略。反觀台灣近卅年被「統獨」、「藍綠」等政治詭辯左右了百姓思想,逐漸侵蝕了原本應該實事求是的國防議題,不僅消磨許多由前輩打造的厚實餘蔭,在面對中共發展航母艦隊、擴張海權之際,也未適時運用周邊大國的利益矛盾和博奕,讓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的戰略優勢逐步消失,這是在大選前台灣全體納稅人必須正視和提出的質疑。因為未來不論藍綠誰來執政,如果只再重提補助、大花公帑,繼續炒作「意識形態」,卻未正視國防自主的發展計畫,只會更限縮台灣戰略發展的空間。

(作者為前空軍中將副司令、清大榮譽講座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