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平凡而偉大的本土音樂家楊兆禎

■蔡永文

「農家好,農家好,綠水青山四面繞,你種田,我拔草,大家忘辛勞…」、「你搖槳,我掌舵,天氣晴海風和…」這兩首對生長在台灣的四、五年級生皆可琅琅上口的童謠作者楊兆禎教授,十二月十日病逝,留下了他傳奇的一生。

如同花蓮中學的郭子究老師,一生在自己故鄉花蓮的音樂播種工作,楊兆禎身上也散發相同的性格芳香。楊老師是新竹縣芎林鄉的子弟,小學時期接受台灣本土最知名的音樂家鄧雨賢的教導,使他的聲樂和其他音樂的專長得到最堅實的基礎;民國三十六年考入新竹師範學校,隨李永剛、呂泉生、林樹興教授分別學習作曲、聲樂與鋼琴,由於天資過人,又肯下最大的努力,終使他的音樂專業得到最大的發揮與培育下一代的最大本錢。

楊老師於新竹師範學校畢業後,受當時高梓校長提拔到竹師附小服務,並於民國四十五、四十七年靠自修取得初中與高中音樂教師檢定資格,四十八年獲竹師王宏志校長之聘,返新竹師範學校任教,並從講師、副教授、教授,到師院訓導長,並擔任第一屆音樂學系主任之職,我國自有音樂教育制度以來,能歷經五級教師資格的音樂教授,可說是少之又少。

音樂專業上,他是男高音的演唱家,他早在五十一年的新竹社教館、五十三年在台北國際學會舉行獨唱會,除了中外藝術歌曲、神劇、歌劇選曲之外,還開風氣之先加選了客家山歌(山歌仔)與福佬創作歌謠(杯底不可飼金魚),這在當時的藝文界是一項創舉,也是在正式音樂會中演唱台灣本土歌謠的第一人。研究本土客家名謠,他於六十三年完成台灣第一本客家民謠論文「客家民謠 - 九腔十八調之研究」,受到音樂學者許常惠及樂界的肯定。此書為爾後三十年來本土音樂學者學術的重要研究資料來源;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將所研究的理論印證在他自己對客家民謠的演唱上,八十九年陳水扁總統的就職典禮上,楊老師以七十高齡高亢的嗓音將客家民謠的精髓於總統府前傳唱開來,這種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當今樂壇之上,少有人能出其右。

楊老師一生對親人也好,對學生也好,永遠是親和有禮,講話的聲調柔和,有強的親和力,他對師母戴素蟾老師的情深與尊重,更為人樂道。楊老師喜歡全家一起吃晚餐,飯後他總是笑咪咪地去泡茶,然後會對師母說:「來,你先喝一口。」這是他經常跟師母說的一句話,不論吃什麼、喝什麼,他都要師母先嚐。他的母親在世時,他事親至孝,平時母親呼喚,立刻趨前,即使他自己作了祖父也一樣,他的女兒楊知音回憶,在她結婚後有時返娘家,為了急忙與父親話家常,還未來得及上樓給祖母請安,楊老師就會提醒她:「你給阿嬤問安了嗎?」對於他的學生,那是他最喜歡下苦功的對象了,他總覺得給學生的不夠,舉例來說,當時被他教過的附小學生曾撰文:「新來的音樂老師楊兆禎長得十分英俊,歌聲尤為嘹亮,他的音樂課生動有趣,贏得所有同學的喜愛,但有一點最讓大家好奇的是,楊老師的教課是一堂接一堂,連下課的時間都在指導學生,他好像不必上廁所。」

筆者進入師專的第一天開始,即感受到他那為經又為人師的偉大情操,他的教學有系統,又有技巧及方法。當時筆者在聲樂的呼吸上常常抓不到要領,使氣不足而致失敗的窘境,老師在幾次嘗試後,以當時蔣經國總統經常講的一句話來引發我的學習情境:「往下扎根,往上開花結果。」這句話的意境在於學習者腹部必須扎實地充滿備用的氣去支持頭腔上的共鳴,使健康的聲音傳送出來。迄今,這些教學技巧,筆者用在學生身上,仍受用無窮。

平時如果有什麼困難去找老師,他總是熱切地聽你談論,然後他會熱忱地為你排解,如熱血的青年一般。民國六十三年筆者參加新竹區大專青年獨唱比賽獲得第二名,老師握著我的手,不斷地向我道賀,就像他自己得獎一樣,他赤子般關心學生的情懷,令人感動。

楊老師一生貢獻在這塊土地的是濃郁的教育之愛,他的愛透過鄉土的音樂與文化,浸淫在這塊土地的深層,學生感受到的這份愛,也成就了他的願景,發芽、成長、開花、結果。他為人的謙和與溫儉,影響了上千的學子,他不僅將他源源不斷的愛給了他的家人,更毫不吝惜地給予這個社會,他留下一個給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慈母般的愛心,宗教家的熱心,拓荒者的耐心」。

(作者蔡永文╱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