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宗學
新生兒科醫學會日前舉辦「降低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大多報導是以負面觀點看台灣新生兒死亡率上升,本文將從正面觀點剖析。
新生兒死亡率是粗率,包括不同懷孕週數新生兒,死亡率上升其實是極早產組成比例變多。台灣實證研究(Liang等,二○一八)已經指出:二○○四到二○一一年新生兒粗死亡率持平,但是不同懷孕週數別的死亡率都顯著下降,新生兒粗死亡率持平的主要原因就是極早產比例持續上升。
為什麼極早產比例上升是一種進步?可從以下六項進步指標觀察。
一:衛生署於一九九五年建立出生通報系統健全登錄系統,解決許多早夭沒有登記戶籍問題。
二:一九九五年實施全民健保消弭財務障礙,讓許多極早產新生兒可以進入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照護而存活,但是還是有相當比例無法存活,造成死亡率增加。
三:高齡產婦增加反映女性地位上升以及生殖科技進步。因為女性教育水準提升,勞動參與率提高,擔任高階職位比例增加,延緩生育年齡,接受生殖科技的數目增加,相對應的就是極早產新生兒比例增加。
四:新生兒醫療照護技術進步,醫療人員對於是否存活的界線一直降低。過去懷孕週數22週以下或是出生體重500公克以下都放棄不救治。現在,許多醫學中心都會嘗試救治,因為這可能是高齡產婦好不容易受孕的結晶,也是家族殷切的期待。
五:台灣對於終止妊娠採取比較寬鬆作法。台灣產科醫師相當尊重孕婦與家屬的意見,大多願意在懷孕週數24週以前進行人工流產。可是這些被拿出來的新生兒常還有微弱心跳,不同醫院醫師對這些新生兒判定死產或活產的作法相當不一致。二○一五年相關單位提醒醫療院所應該完整通報,台灣二○一四年與二○一五年出生體重小於500公克新生兒判活產百分比由6.1%增加到10.3%,之後持續增加。
六:越來越多醫師與醫院願意開具出生證明,幫助產婦獲得補助。有不少個案是人工流產個案,出來後有微弱心跳,幾分鐘或幾小時就死亡,醫師也會協助開死亡證明書,造成死亡率提高。
許多高所得國家也有類似問題。因此,歐盟與OECD國家嬰兒與新生兒死亡率計算,會排除懷孕週數小於22週或出生體重小於500公克死亡個案,較能公平比較。相信台灣進一步分析二○一一至二○二二年懷孕週數別死亡率趨勢,應該是持續下降。
(作者是成大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