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尊重他人的品味不難

◎ 張約翰

最近幾年,每逢金馬、金鐘、金曲頒獎,都會有人在社群平台上發言:這部片沒看過/這首歌沒聽過、他誰啊?然後我們也會看到對這類發言的共同回應:你沒看/聽過是你的問題。這種言語上的來回已經成為例行故事。那麼,你站在哪一邊?你應該選邊站嗎?

這種嘴砲的風向,往往朝世代差異的方向帶。一端是把毫不擔心暴露自己對得獎者與作品的無知,帶往某個世代集體的品味落伍;另一端則是把三金得獎者與作品的知名度不足,帶往某個世代自我中心毫不顧慮旁人的品味脫軌。不同的世代,很容易在這種風向下自動站隊。

筆者認為,戰世代就如同戰南北、戰統獨、戰性別一樣,很容易讓人不自覺從自己的立場出發選邊站。

問題是,這些論戰的本質,有時是把概念刻意偷換成讓人容易選邊的二元對立,但其實議題的內涵與二元對立無關,只不過成為二元對立論戰的藉口。

比方對三金得獎者與作品的陌生,很可能不是品味好壞的問題,而是品味差異的問題。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流品味,大部分人的品味都與時代相扣連,因此自然會有品味的世代差異,但這並不代表不同時代的品味就有優劣之分,也就使得批評其他世代品味的發言缺乏正當性。

當然,以上說法並不表示你不能討厭別人的音樂品味,但這種討厭的情緒適不適合直接對著全世界噴發,是另一個問題。在實體世界裡,我們對於別人的衣著、飲食、言談舉止,只要還在社會可容忍的範圍內,就算不喜歡也不會當面批評。那麼,為什麼對無法理解的陌生流行文化,就可以自大的以我有沒有聽過當成評價的標準?

品味一事,如同飲食,既與個人的成長經歷相關,又與集體的共同體驗相關,關乎情感與經驗,應該獲得尊重。凡是攻擊品味,都容易引發論戰,也就成為操作風向引導流量的慣用手法。你我一介平民,參一腳得不到實利,卻搞得自己在社群平台上烏煙瘴氣,這樣跟著選邊站,到底對誰有好處?

尊重他人的品味不難,只要把實體世界裡與人溝通的日常實踐,套用到社群平台上就好。如果你不會在路上看別人衣著不順眼就叫過來罵,就不要在社群平台上對別人的品味指指點點。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