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瓦格納兵變看救災交通應變

◎ 宋啓成

上月下旬,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與雇主俄羅斯政府反目,調轉槍頭朝莫斯科進軍,不到一日即從千里之外快速推進到不及兩百公里的圖拉。但此事若發生在八十二年前,則首領普里格津就只能如同希特勒一般,望著滿天沙塵與遍地泥濘而興嘆。兩人處境的最大差別,在於有沒有順暢的道路交通。

台灣地狹人稠,逢年過節各主要公路常淪為「超大型停車場」,以致有「最長的車是塞車」之譏;若逢戰事衝突,難民及廣大用路人擠在路上,影響作戰部隊機動性,嚴重性可想而知。

不光軍事作戰,公路順暢與否也與災害救援成效密切相關;九二一震災當時距中秋節僅三天,救援車隊與返鄉車潮皆須用路,即使部分路段通車的國道三號也同樣「寸步難行」;作為南北大動脈的中山高及尚可通行的災區小道,其壅塞情形可想而知。

基於軍事需要,國防部、相關政府部會與警察機關有因應戰時公路使用調處的「公路調節與交通管制」規劃,於適當地點開設公路調節站與交通管制哨,明訂道路使用優先順序並賦予各單位應有權責。在「兵貴神速」原則之下,民眾自當接受憲警管制,讓路給軍隊。

至於土石流、地震、水災、傳染病、核災、化學毒災等之危害,上路的絕對不只是救援人力、機具、車輛,與傷病患、難民擠在同一條路並非不可能,倘真發生,救災必大打折扣。

就維持交通順暢而言,軍事作戰與災害救援,在本質上仍有許多不同之處,特別是在「路況資訊流通」與「交通阻礙的排除」上,軍事作戰因涉機密,路況資訊不便流通,排除交通阻礙亦以「軍事優先」為原則;而災害救援則是盡可能滿足民眾「知的權利」,減少不必要困擾,維持交通同時須顧及人命關天。

有關戰時公路調節與交通管制的兵棋推演,筆者在服役時雖多次參與及做過相關規劃與研究,但反觀台灣可能發生的災害情形,兩者實有不小的差別。儘管台灣未曾發生過諸如日本三一一「複合式災害」或蘇聯車諾比核災之類的大規模災害,但基於防患於未然,結合各重要之公路行控中心、路口監視系統、大眾傳媒、網際網路、備援系統及軍、警、民防單位、各級政府機關等,建立相關應變機制,納入《全民國防應變手冊》並結合「民安演習」驗證,實乃省思瓦格納兵變的同時,不應忽視的課題。(作者是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