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必須戒斷「中國成癮症」

疫後來台旅客人數持續增加,交通部觀光局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四月來台旅客數有一六六.二萬餘人次,其中港澳旅客居冠,其次是南韓、日本。由於中國仍禁止民眾來台自由行,因此前四月中國來台旅客僅有四.四萬餘人次,與高峰期一年四百多萬人次不可同日而語。反諷的是,中國至今不願開放觀光客來台,卻宣布恢復台灣觀光客組團赴中;一副開放台灣人到中國旅遊是「皇恩浩蕩」狀,至為可笑。

統戰是中共奪權的三大法寶之一,任何與兩岸有關的交流接觸,即使是正常的市場供需,都可以轉化為政治武器,預期達到最大的統戰效果。綜觀過去兩岸的觀光旅遊,可說中共已充分利用觀光客來台,作為籠絡台灣社會的籌碼。其實,由於全球化與國際旅遊普及,觀光業逐漸成為服務業的重要支柱,是很多國家努力推動的產業,部分國家的經濟甚至奠基於觀光,自許為「觀光大國」。但觀光本質上是一種消費行為,舉凡住宿、交通、餐飲、購物、景點等,皆需付出相應的費用,才能取得相對的精神與物質享受。換言之,觀光並非無償,而是「有付出、有所得」的經濟行為;並非中共一再宣稱,開放觀光客到台灣是為了拯救台灣經濟,是惠台措施。舉例而言,很多台灣人去日本觀光,是因為喜歡日本的風景、商品與社會氛圍,絕不敢妄自尊大,自認是在花錢拯救日本經濟。然而,中共卻把開放觀光客來台當成統戰。從中國對來台觀光客的收放狀況,可以徹底看穿它的政治圖謀。一個最簡單的例證就是,它的開放是在馬英九執政時期,作為給親中政黨的「兩岸紅利」,並在馬政府後期,創下一年四百多萬人次來台的歷史紀錄。卻在政黨輪替,蔡英文執政後,便快速緊縮,到了二○一九年八月起,甚至暫停中國民眾來台自由行。其後,武漢肺炎爆發,中國旅客來台幾乎處於急凍狀態。

台灣的國際觀光收支,常年都是上百億美元的逆差,對中國的逆差尤其嚴重。即使在中國開放觀光客來台期間,台灣民眾去中國的人數與消費皆遠遠超過中國人來台。尤有甚者,中國雖然開放觀光客來台,卻透過中資來台併購飯店、餐廳、旅行社、禮品店、遊覽車公司等,建構起一條龍式的接待模式,搶下大部分中國觀光客來台的觀光財。儘管如此,在馬英九執政時經濟低迷,中共宣稱開放觀光客來台作為提振台灣經濟的惠台措施,而馬政府也樂於配合中共的宣傳調子,共同編造中國是台灣經濟救世主的神話。諷刺的是,依據中共所謂觀光客消費是惠台的邏輯,如今它單方面宣布開放台灣組團赴中國觀光,豈不意味中國疫後經濟復甦乏力,必須台灣觀光客來拯救?反觀台灣,疫情期間幾乎沒有中國旅客來台,已經戒斷了觀光過度依賴中國的成癮症,目前已可堅持對等原則,充分應對中國的觀光統戰;亦即︰對方若不開放觀光客來台,我方亦不必自做多情,應其所求開放台灣觀光團赴中。這樣的作法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微乎其微。

更嚴重的是,兩岸觀光往來不但不對等,其實台灣人赴中,還有更嚴重的人身安全疑慮。中共的專制日趨嚴厲,對台動輒喊打喊殺、威脅武統,加上「反分裂國家法」、「國家安全法」,以及即將在七月一日實施的「反間諜法」築起的政治牢籠,具有民主自由觀念,尤其主權意識的台灣民眾,容易被羅織入罪,赴中觀光無疑潛藏重大的人身安全風險。尤有甚者,中共並無法治與人權觀念,司法程序亦是一團黑幕,一旦台灣人被中國關押,將如陷入黑牢,得不到應有的法律支援,以確保本身的權益。其實,國際社會對於一個具有敵意、且無法治保障人身安全的國家,按照慣例會對國人赴該國觀光發出旅遊警示,提醒民眾風險之所在。政府縱然不必有此刺激對岸的作為,但至少也該採取不鼓勵立場。

台灣疫後經濟復甦呈現「內溫外冷」狀態,出口衰退、製造業連連亮出藍燈、GDP連兩季負成長,已經符合「衰退」的技術性定義。幸而,內需強勁,餐飲、住宿、國旅出現熱潮,而國外來台旅客雖仍不如疫前水準,但今年在扣除中國觀光客情況下,預計可以達到六百萬人次目標,將可為內需注入相當的消費動能。一旦全球需求恢復,出口再現成長,疫情中的經濟榮景必可再現。

總之,中國觀光客來台,已是其經濟脅迫的手段之一,從禁止部分台灣農漁產品輸中,對台灣出口產品啟動反壟斷調查,加上軍機不斷擾台,中共正極盡對台軍事、經濟脅迫之能事。然而,從美中貿易戰、全球疫情、烏俄戰爭以來,多數工業國家正在尋找中國以外的替代方案,以遏阻中國崛起對民主與人類文明的威脅;台灣近年來降低中國依賴有成,但仍須更加努力。此刻,台灣經濟逐漸強化韌性,足以抗拒中國任何的經濟統戰;因此,吾人必須更加堅定對等、互惠立場,拒絕一切政治炒作,讓兩岸的觀光交流真正回到市場常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