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為何他們放棄頂大?

◎ 胡嘉智

一一二學年度個人申請入學分發比例的足額比例排序(各校足額比例:個人申請入學獲分發名額/個人申請入學招生名額),個人有以下三點觀察:

一、利基市場定位越清楚的學校,越能吸收到興趣與志趣清楚的學子們,這就能超越傳統校排的刻板排序印象(這某種程度可以解釋,學測個人申請分發比例足額最高的並不是頂大,而是藝術定位清楚的學校)。

二、五個頂大的分發足額比例,大約七十三至八十九百分比,這應該可以解釋:學術成績相對優越的學子們,還是認定今年有分科紅利,這點目前大部分的判斷是一一二年還是有分科紅利,但比例應小於去年。另外這樣的現象某種程度也跟分科考試綁部分學測成績有關,所以學測考優異的同學,除了在分科紅利的制度趨勢下,也能繼續在分科入學先佔據一定既有優勢,因此不願將就已錄取頂大的非理想科系,這可讓大考中心再思考合理的分科考試科目數。

三、一線的老牌私立大學一一二年足額學測分發比例與一一一年相較,大多掉了十幾個百分比,這可以顯現中後段國立大學與老牌一線私立大學的競爭加劇,教育部對於合理公立/私立大學的結構比例,應該要有公開論述的中長期政策規劃與配套。

(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教授,曾任國高中家長會副會長)

缺額不斷攀升 代表制度有問題

◎ 徐嘉欣

一一二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考試於十四日公告結果,獲分發人數三八九五三人,分發率為五十一.一八%,是近九年來新低;而缺額則高達一六一二一個,相較於去年爆增超過五千個缺額,也是歷年來的新高,其中還不乏明星大學。有人將這現象歸因於去年的「分發考試」有多人低分高就,所以使得今年考生也想嘗試看看,是否能在分發考試時考上更理想的大學。這是無可厚非,畢竟「人往高處爬」,但是考試所講究的就是公平,同樣的資質程度,卻上了不同的大學,筆者認為這有檢討的必要。

筆者也認為去年分發入學有多人「低分高就」,的確是很大的因素,讓考生放棄申請入學,決定在七月分發考試時再來搏一搏,畢竟有機會誰都想試看看。筆者兒子的同學是重考生,在申請入學時申請到政大,但是放棄了,在分發入學上了台大,他自己都覺得意外,同學們都羨慕他,說他運氣真好。而似兒子同學這樣的考生,去年可是很多呢。

固然考試充滿了不確定性,也不見得分發入學上的大學一定比申請入學來得好,但是當申請入學缺額人數不斷在攀升時,就代表這樣的制度有問題,筆者非專家,但認為大考中心應與大學端坐下來共商對策,畢竟這不是正常的現象。

(作者曾任高中教師,高雄市民)

適性輔導真有在做?

◎ 陳啟濃

大學申請入學榜單公布,幾所頂大各自出現了一、二百個缺額,這樣的現象要檢討的是:高中端的適性輔導真的有落實在做?

這個問題會影響到高中生能否透過高中三年的適性輔導,透過大學的申請入學,進入適合自己能力興趣發展的科系。然而我們看到放榜後高中紛紛強調頂大以及醫學系的名單,對於強調學生能適性選上自己第一志願這件事,看來不是怎麼重視。

另外,大學應否放棄訂定學測分數門檻?如果高中的適性教育做得好,學習歷程完整的呈現,再透過口試,應該能看出學生是否具備該大學科系的學習潛力。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南投縣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