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全球經濟無法承受「去台化」代價

台美經貿關係出現重大突破。「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日前於華府簽署,包括「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及「中小企業」等五項議題,乃是一九七九年以來,台美間最具規模、最全面性的貿易協定,為雙方後續之「BTA」(台美雙邊貿易協定)、「台美投資保障協定」、「台美租稅協定」,以及全面性的FTA談判邁出關鍵一步。此外,它更有效消除了國際間對台灣地緣政治風險的疑慮。

「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與傳統的FTA不同,關注在高層次議題,已簽署的五項議題之外,未來更將對勞動、環保、農業、數位貿易、標準、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等展開協商,顯然與一般著重在關稅等實質利益減讓的貿易協定有所不同。在野黨批判,未涉及關稅議題,並無實際效益,台美貿易倡議淪為執政黨的大內宣。然而,此一批判角度未能關照近年台灣以科技業為主的產業發展特質,以及在美中貿易戰、全球疫情、烏俄戰爭與中國威脅加劇等大環境變化下,台灣應該如何突破,以新作法、新思維加入美國所推動的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化危機為轉機。事實上,台灣產業的核心優勢在於半導體,競爭力的關鍵是供應鏈的完整與尖端技術、優質人才,關稅高低影響有限;更何況,台灣在中國的阻撓下縱使未能加入各種區域自貿組織,但絕大多數的資通訊產品,仍然享有零關稅的優惠。在如此的出口產品結構下,關稅談判顯然不是優先項目。尤有甚者,「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的內涵,正是未來國際經貿往來的重要議題,包括環保、勞動、反貪腐、非市場政策、數位貿易等,正好可以對接美國力推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的核心議題:具有韌性的供應鏈、推動乾淨能源、減碳及基礎設施、整合租稅與反貪腐,還有創造公平且有彈性的貿易。

台灣經濟之強韌,在美中貿易戰與疫情期間已展現無遺。但中國對台軍事威脅劇增,尤其去年裴洛西訪台,中共更採取衝突邊緣的圍島軍演,讓台灣似乎陷於嚴重的地緣政治風險之中。部分國際大廠因此對台海衝突可能導致供應鏈斷鏈深為憂心,於是有所謂「台灣加一」(Taiwan+1)的備案,即要求台企在台灣生產之外,也需要尋找另外一個生產基地,以分散地緣政治風險。這種憂心確實導致國際投資人對台灣企業裹足不前,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股神巴菲特在去年第三季斥資逾四十一億美元買進台積電美國存託憑證(ADR),卻在半年之內出清所有持股。此種短線進出違反其「長期持有」、「價值投資」理念,巴菲特直白解釋,台積電是全球管理最好和最重要的公司,但他不喜歡台積電的地理位置。對台灣地緣政治風險的誤判,讓巴菲特錯失了台積電後續的驚人漲幅,犯下「股神」不該犯的錯誤。其實,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可視為一種地理位置上的劣勢,卻也是一個轉機,讓自由世界深刻了解,重組一個可信賴供應鏈,與降低對中國的經貿依賴,少不了台灣這個充滿創意、公平、透明的經濟體的參與。最近《日經亞洲》和英國《金融時報》聯合報導,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的地位不可或缺,儘管西方公司因為台海爆發戰事可能,正討論是否該分散生產,但比起和中國脫鉤,與台灣斷絕關係將會讓製造商付出更加高昂的代價,因而質疑全球科技企業、尤其電子業供應鏈是否真有可能要「去台化」。報導更指出,外界低估台灣在供應鏈中的地位,這遠遠不只關於半導體,「我們(台灣)有非常完整的供應鏈,從晶片、零組件、印刷電路板、外殼、鏡頭到組裝⋯⋯你能想到的任何東西」,更警示「如果台灣爆發軍事摩擦,整個全球供應鏈一定會崩潰」。

據紐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估計,一場台海衝突將導致超過兩兆美元的經濟活動面臨風險。美國半導體協會(SIA)則估計,台灣晶片代工業的生產若中斷,可能造成依賴相關供應的電子設備製造商,損失近五千億美元營收。由此可見,全球經濟無法承擔台海一旦發生衝突的代價,而台灣完整供應鏈的不可取代,更使「去台化」成為不切實際的想法。換言之,台灣供應鏈的重要性,已經將全球經濟安全與台海和平綁在一起,成為患難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世界已逐漸認清「台灣有事就是全球經濟有事」的事實,台海和平不但攸關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更與全球繁榮息息相關,因此徹底改變過去的觀望態度,不畏中國的抗議,強烈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如今,台灣雖然處於幾十年來中國最大威脅的黑暗時刻,同樣也是爭取國際最大支持,展現自身價值的光明時刻。「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是引領台灣走出陰霾的一道亮光。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