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文書寫的規範、普及與通用

◎ 劉承賢

日前蕭義崧投書〈唯有優雅的台文書寫法 民眾才會樂意採用〉,對台文書寫提出看法,筆者與蕭兄在一點上是一致的,希望大家都能如蕭兄不時我手寫我口,讓台語也能躍然紙上。

蕭兄提到教育部詞典用詞規定不合理,並以用字「懸」(kuân)舉例,認為「懸」完全沒有「高」的含義在內。事實上,教育部台語詞典裡也有「高」字,只因台語「懸」(kuân)與「高」(ko)讀音不同、用法也不同,所以才分別使用兩個漢字,方便民眾識讀。

至於以「懸」寫「kuân」是否合理?專家們當然有其理由,但筆者要特別指出:「漢字在不同語言使用,各有其理路,無所謂合理不合理。」以華語用字為例,「的」字本義為「明亮」或「標的」,卻在華語用做結構助詞,誰曾謂不合理?華語的「而且」,這兩字本義分別是「鬍鬚」及「神主牌」,卻被華語用做連詞,有誰曾謂不合適?日文以「大丈夫」三個漢字寫做「沒問題」之意,難道又有誰加以反對過?

漢字自古以來假借、轉注就是常態,在不同語言也有不同運用,如果華語、日語都能彈性使用漢字,不拘於造字本意,為什麼就偏偏要求台語漢字使用要自縛手腳呢?

事實上即使不同意教育部的推薦漢字,也可以使用羅馬字來書寫,但蕭兄卻又謂「羅馬字很難學」。敝人覺得這個說法未免妄自菲薄。按羅馬字是目前全球不同語言當中使用最為普遍的文字系統。難道全球大多數語言的使用者都能習練的羅馬字,就唯獨台灣人有困難?台灣人有比較「頇顢」(hân-bān)嗎?

事實上使用羅馬字書寫福建話、廈門話、台灣話的傳統悠久,使用者曾經散佈東南亞、中國及台灣。就有統計數字指出,一直到二十世紀的50年代,中國能讀廈門話羅馬字的人數,都還有約10萬人,就更不必說東南亞及台灣了。

為什麼現在社會上會對台語羅馬字不熟悉,出版品也比中文少呢?其實只是因為沒有進入教育及媒體廣泛使用而已,與「難或不難」並不相干。台灣人連數千個漢字都能熟習運用了,台灣人的智力絕對可以駕馭不到三十個羅馬字母,只是在「肯或不肯」。

蕭兄提議以日文假名來拼寫台語,這當然可行,但現行日文假名尚不足以書寫所有的台語發音,必須再做修改擴充;因此要使用假名直接拼寫台語,一般鍵盤及字庫並不夠用。關於這點,大家可以參考日治時代出版的《臺日大辭典》,就知一二。

蕭兄所謂「優雅是一種誘因,會讓大家樂於書寫台語」,但「優雅」這種物事其實甚為主觀。世界上不同的文字系統,漂不漂亮,恐怕不同人等要各執一詞。更何況,文字美醜,還涉及字型及編排設計與個人書寫習慣,如何能輕易定奪?以蕭兄提議的日文假名為例,看在仇日、反日的人眼裡,只怕會覺得醜陋無比吧?

回頭來說台文如何才能普及推廣。簡言之,一個文字系統能否普及,觀諸歷史及各國發展,其關鍵並不在於主觀不一的優美與否,而在於是否於教育及媒體普遍運用。要在教育及媒體普遍使用,最快的方式,不外乎透過官方機構進行規範及推廣,而這應該也是教育部進行台語文字規範的初衷。

(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