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真的需要一座影城

█ 胡元輝

有位鑽研台灣史的教授日前非常氣憤的告訴筆者,最近他終於有空看看中國大陸拍攝的台灣史連續劇,未料不看還好,愈看愈生氣,不但史觀曲解之處令人生厭,就是史實誤謬之處亦離譜至極。

教授之怒不難想見,因為台灣幾乎沒有本土製作的歷史劇,近幾年來,中國猛拍了好幾齣台灣歷史劇,從鄭成功到劉銘傳,盡納其中。但也因為意識形態如影隨形,熟悉台灣史者自是看得火冒三丈,問題是台灣的影視產業,為何不拍屬於自己歷史的連續劇?

台灣影視業者鮮少製作關於台灣史的連續劇,其原因不一而足,撇開早期的政治因素不論,現階段最重要的考量就是所謂成本效益,而沒有一個像樣的影城則是其中關鍵之一。

中國大陸拍攝中國歷史劇,其盛況不過是近十年的事,主要原因在於政策上排斥外來劇,並以政府之力大力支持國內影視產業。由於量大市場夠,中國幾個影視基地愈做愈大,周邊支援亦是有模有樣,使中國拍攝歷史劇條件可謂一應俱全,要演員有演員,要場面有場面,演變到這幾年開拍台灣歷史劇已是易如反掌,所缺者不過是對台灣史的真心實意而已。

至於韓國,除了以電影拍攝為主的基地外,電視影城少說也有三個。數年前大長今紅極一時,導致台灣等亞洲觀光客絡繹不絕地前往拍攝地點一遊,而該地事實上就是韓國MBC電視台的影城。有了這些影城,韓國的歷史劇自可源源不絕,繼續向世界攻城掠地。

在歷史劇的製作上,中國、韓國能,台灣絕非不能。問題是基礎不足、成本過高,因此商業電視固然視之為畏途,公共電視亦不敢放手一搏。

目前台灣可供拍攝歷史劇的人文景觀或影城,不是少之又少,就是付之闕如。中影文化城已屬過去式,何況其中根本缺乏台灣的早期建築,極少數可供拍攝的小影城如台南白河等,不是規模小,就是因陋就簡,難以支撐歷史劇的格局。其他如公營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或是私營的台灣民俗村等,由於根本不是為戲劇拍攝而設計,取個景可以,拍歷史劇則遠遠不足。

因此,當公視於三年前決定拍攝三部歷史大戲時,便吃足了苦頭。不得已的情況下,首部用心製作並將於近期推出的「亂世豪門」(以台灣民主國成立前後的台灣歷史為背景),亦只得將主要的拍攝基地移往浙江的橫店影城。此雖為無奈,但台灣歷史劇卻要在中國攝製,寧不諷刺?頭痛的是,接下來籌拍的荷鄭時期歷史劇,真不知將如何進行?

台灣真的需要一個像樣的影視拍攝園區,此不單是為了公視,更是為了台灣的影視產業與國民的歷史意識。能不能成事,恐怕仍繫乎政府的決心!

(作者現任公共電視總經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