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遠離無名毒

◎ 張約翰

台中捷運五月十日發生令人遺憾的事故,造成一人死亡。死者生前長期投身社會運動,包括廢除死刑,而死者母親哀慟的願以自己一命換女兒一命,成為母親節前各大媒體標題。

然而由於死者生前支持廢除死刑,「一命換一命」在廢死的脈絡下被刻意放大,被某些持反廢死立場的人在社群平台上拿來大做文章。到某些仍保留社群平台留言外掛元件的新聞媒體巡一下,就可以看到不少這類發言,彷彿死者生前不是維護人權的社運人士,而是害死不知多少人的兇手。

最近,拜電視劇《模仿犯》之賜,許多原本並非推理小說迷的台灣人,如今也知道了該劇原作者宮部美幸之名。但筆者最喜歡的宮部美幸作品,後來改拍成日劇、由小泉孝太郎飾演主角的杉村三郎系列,系列的第一部是「無名毒」,原意即是難以名狀的毒,這種毒來自人,而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毒,不但會侵蝕他人的生命,更令人恐懼。杉村認為,人類也曾害怕猛獸,但捕獲猛獸後,藉由命名,化無形的恐懼為有形,有形便有辦法對付;然而來自人的毒無以名狀,難以對付。

在中捷事故新聞下,留言嘲諷死者的反廢死人士,讓筆者第一時間想到的正是無名毒。它是一種集體惡意嗎?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可以讓平凡的上班族、愛孩子的爸媽、你我的好鄰居,搖身一變成為刻薄惡毒、邏輯不通、見人就咬的毒物?有些人說是網路匿名,有人說是社群極化,都只對了一部分。宮部美幸所指的無名毒,不是網路時代、社群時代才出現的,而是一直潛藏在人的心中,一直找機會散發出來。

於是筆者不能不舊調重提。各位在社群平台、即時通訊群組裡,免不了都會碰上幾位這種渾身是毒的同事親友,要避免中毒,就只能藉由平台的功能設定封鎖或避開這些無名毒。即然是毒,就不要去招惹,什麼好言相勸理性溝通,那是不必為生存消磨大半心力的人才有能力做到,我們凡人千萬別想不開,要試上一試。

筆者提醒:我們都有毒,也應該都努力把毒留在自己心裡就好,不要到社群平台上傾倒;對那些一天到晚不毒死人不罷休的人,務必在社群平台上敬而遠之,保護好自己才是第一要務。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