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新課綱導致數理能力弱化?

◎ 張惠博

近日媒體根據台大電資學院張院長提供的資訊,連番報導謂:十二年國教課綱首屆學生目前大一,台大、陽明交大、中山等校皆觀察到其微積分、普通化學等表現較前一屆有下滑傾向,因而紛紛推出暑期先修、線上銜接等課程補救。也有教授呼籲檢討高中課綱,應將自然學科必修從八學分增至十八學分,才不會影響人才培育。

張院長指出,新課綱的自然必修學分僅八學分,高中老師上不完進度,學生數理能力弱化,補習班生意更好。而高中數理基礎能力連接大學微積分和普通化學,從台大大一生上學期成績顯示,理工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大一生的微積分平均成績都較去年大一生下降,電資學院下降八%,而醫學、生科、工程大一生的普通化學成績也下降。不過,也有不少大學與學者認為,僅以一個學期的現象即下斷言,為時過早

當代的教學觀念有二:投入的時間愈多,成績未必更好;學生的成績,不必然是教師教學的結果。此外,學生學科成績的影響因素甚多,很難僅歸因於新課綱的學分數減少的單一因素。甚且,以近二年高中生學測題目而言,不僅數理科的測驗題目很有水準,國文科的測驗題目或是寫作題目,皆常有數理內涵的題目在其中,顯見科學與科技的素養,已能打破以往學科的界線,而為中小學教師或大學教授所重視。

樂見大學與學者重視科學與科技人才的培育,然而,大學生的學業表現,宜做較長期的追蹤觀察,甚且,成績優劣,也不宜僅以量化的數據為基礎,例如:少一分、或二分來比較。畢竟,不同學年,同一學科考試的題目未必相同,分數降低,也可能是題目偏難所致。此外,若能經由與學生的互動當中,瞭解其學習概況、解題歷程、或相關的提問,應能蒐集更有意義的學習訊息。另外,既然這些大一新生,接受新課綱的薰陶,已有三年,進入大學之後,倘能延續其在高中端所培養的新課綱人的知識、氣質、素養,在大學階段,更加發揚光大,不僅有傳統的好成績,更能持續培養其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也能具備符應未來趨勢的能力,甚至包括社交、外語能力等,誰曰不宜。

(作者為彰化師範大學前校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