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產業根留台灣

海外台灣企業回流的問題,最近隨著世界台灣商業聯合總會在台北舉行,再度受到各方關注。經濟部的統計顯示,截至今年八月底的一年來,有八十六件回台投資計畫案,其中來自中國的占三十四件,主要為傳統及製造業,反映就單一國家而言,中國台商的回流相對較多。如果把前一陣子新光三越在中國投資被合夥人幾近強取豪奪的效應加以考慮,在中國台灣企業的回流趨勢,應更明顯。

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由於廠商大膽西進,即使未被掏空,也已高度向中國傾斜。如今出現回流,可以解釋的理由不一而足。從成本方面看,中國薪資等勞動成本不斷上升,相對於越南等開發中國家已不再廉宜。另外,中國人民幣一年來持續升值,也吃掉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西進廠商許多利潤。政策方面,中國今年下半年起調降出口退稅率,新增一千八百多項加工貿易限制類產品,也明顯衝擊中國台商。這一產業政策調整,主要反映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非但總體經濟過熱,泡沫浮現,污染嚴重,且難永續發展,則其選擇從抑制高度耗能、污染及資源的產業著手,以傳統製造業為主的中國台商,即首當其衝。

除了這些成本與政策因素,中國在經濟崛起的活絡過程,其前景其實潛藏明顯危機。最近出版「動盪年代」回憶錄的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主席葛林斯潘,於稱讚中國經濟榮景之際,也警告其主政者,若不放寬對於政治、社會及其他方面的嚴厲控制,勢必危及中國前景。葛林斯潘強調,中國欠缺政治自由,民主的安全瓣即不存在,民怨一旦爆發,難以平穩善後。他並指出,中國限制農村人民自由遷移、蘇維埃式經濟計畫等掌控,都使其經濟榮景表象之下風險極大。類似的觀點,亦曾見諸兩年前去世的彼德.杜拉克,這位管理學大師認為,中國的失業、貧富差距及整頓國有企業等經濟問題惡化,甚至可能導致分裂,他寧可看好印度的前景。

在中國台商因這種情況而轉往越南等地發展,或回流台灣,都是經濟邏輯之下的自然現象。不過,我們在樂見此一變化的同時,亦須檢討以往十多年對中國投資政策,方足以綢繆較佳的未來。如今看來,由於對投資中國的開放與管理失據,導致台灣中小企業大量外移中國,從事低工資、低報酬、低附加價值的產業,其結果不但台灣的資金、人才及就業機會隨之大量外流,國內投資及消費連帶受侵蝕,整體經濟成長欲振乏力。這種只重降低成本的中國投資導向,不但傷害這些年的產業及經濟發展,由於同期間致力產業升級的動能相對不足,提升品質、利潤、附加價值的衝勁明顯不夠,台灣長遠經濟發展能力亦不免受創。更嚴重的是,台灣整體經濟高度依賴中國,政治受制中國的惡果亦正逐漸顯現。即使對在中國投資的台灣企業而言,不論碰到成本面或政策面的風吹草動,便立即受到打擊或必須另謀他處發展。因此,不論從個別廠商、總體經濟或與中國關係回顧,台灣都非贏家。

包括在中國的台商此時回流,當然是受歡迎的,台灣畢竟是台商最親的娘家、有力的靠山。經由台商回流,政府主管機關並應確實檢討投資環境,務期做到近悅遠來,一起投資台灣。一年來,政府先後成立台商回台投資專責單位,推出政策措施分從土地取得、廠房設置、租稅優惠、資金融通等配合。海外台商回流,正好測試這些作為是否有效增進投資環境。更重要的,最近我國在全球經商環境便利程度排名不升反降為第五十,即顯示主管機關必須確實改善整體環境,不僅有利回流台商,也要使深耕台灣的國內工商企業,有長遠的發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