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侯以靜制動 郭以動制靜

二○○○,連戰、宋楚瑜之爭,頗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慨。如今,郭台銘、侯友宜之「待召」,反而是互相凸顯對方弱點。國民黨徵召大戲,不日即將圖窮匕見。變數端在,黨中央的提名策略,自始至終以拖待變,莫測高深。侯友宜遲不表態,想是看多了江湖多陰風。而郭台銘搶插頭香,不免予人強出頭之感。侯友宜,以靜制動。郭台銘,以動制靜。誰勝誰負,且待朱立倫揭曉。

郭侯對照組,最明顯之處在於,二○一八剛拿下新北市的侯友宜,對二○二○的韓流續集不關己要。於是,羽毛沒有受傷。反觀,郭台銘挑戰韓國瑜不成,進出國民黨卻醜話說盡揚長而去。四年一晃眼,他又重施故技爭取國民黨提名,有些同志並不領情。不過,郭台銘手握優渥資源,也不怕沒有同志靠過來。相形之下,侯友宜顯得陽春了一些。再加上,警界生涯、打黑硬漢,碰到國民黨黑金結構,有些同志可能敬而遠之。國民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郭侯誰討好,最後可能要問朱立倫了。

職業生涯是一種人格養成,追緝要犯沉著埋伏,乃是侯警官的看家本領。實問虛答,避重就輕,則為侯市長的公關模式。這種謹慎過度,流露出對民意觀感的過敏體質。侯侯做代誌,避免爭論題,未來若投入大選,便須打開天窗說亮話了。侯友宜,少說少錯;郭台銘,直話直說。起手不同的緣故,侯為政不在多言,源自官僚體系的內歛;郭天馬行空的自信,係因經營企業自視甚高。「民主不能當飯吃」,「不用議會監督」,這一類的語錄,在企業內部可以理解,而民眾可能反問:那你幹嘛要我這一票?

郭台銘勇於發言、陳述理念,未必輸給侯式沉默是金,民主就是要跟民眾溝通,說清楚講明白讓人選擇。壞就壞在,郭台銘不時逞口舌之快,一時興起慣老闆附身,記者會切換到員工訓話,令自己的專長淹沒於媒體標題效應。這樣的CEO治國,恐怕也會讓許多企業老闆搖頭。莫怪媒體,媒體本份不就是監督嗎?為了選舉,放下身段,而非棄商從政,阿銘仍是郭董,一時之間,選民也忘不了。目前,國民黨內,郭侯各有信心、都沒把握。大局底定,被徵召者,將與賴清德相比。乃至,國、民、眾三位候選人的相比。不同的對照組互比,主角的優勝劣敗,社會或是另一番觀感。

話說回來,郭台銘侃侃而談產業經濟、未來科技,的確襯托出侯友宜的不足。受到職涯限制,侯友宜的經歷,主要是奉命行事的治安保民,以及地方庶務的政通人和。然而,現在的台灣,待解決的全國性議題已經不少,何況還有地緣動態衝擊台灣安危。在這種客觀需求下,侯友宜如何說服選民,他有能力以創新的理念與行動,兼顧主權、安全、繁榮、共享,帶領台灣行穩致遠?作為一位跨國企業家,郭台銘可用自己的成功故事,向民眾推銷承擔治國大任的潛力。他也敢打包票:如果我當選,共機不會來。但,治國惠民,經商營利,兩者不無差距。何況,郭台銘的政治、行政經歷,甚至不如侯友宜。

以往,侯友宜服務公職,若依法行事、潔身自愛,尤其曾在國、民兩黨執政期間獲任用,黨內外對手較難抓到把柄。然而,公眾人物的真正檢驗,投入選舉才開始。郭台銘的事業王國,得意之外的暗黑故事,競選公職難免攤在陽光下,諸如血汗工廠之報導,企業投資、購併之作風,就要走出「自己監督自己」,接受民眾及對手的批評指教。捐贈疫苗變成相罵本,一如他的事業成就,有其深謀遠慮的妙算。但,經營企業,治理國家,不是規模大小問題,而是隔行如隔山。經過多次政黨輪替,想必越來越多國人,越來越清楚了。

郭台銘自曝,已經四年沒去中國了。他與北京,親疏究竟如何,令人好奇。新北市議會總質詢,侯友宜的模糊地帶逐漸清晰:「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台獨」、「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包括台澎金馬是咱的厝」。郭侯兩人,在台灣主權、兩岸關係、地緣政治方面,差別不在本質而在光譜。所謂的「中華民國派」,絕不頂撞北京之「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甚至以「台灣地區,大陸地區,都是中華民國,都是中國」的變體文倒貼北京,絕不主張「中華民國等於台灣」。這一點,不僅是他們的交集,也是泛藍的致命傷,尤其面對國際挺台力道激增的大勢所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