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高碳排產業聚集高雄 碳交易所應設高雄

◎ 李順發

近年各國淨零轉型規劃除致力於減碳,亦將淨零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歐盟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要求進口品依碳含量繳交憑證,產品才能進入歐盟。

因此台灣也開始推動「二○五○淨零轉型」目標,透過打造具競爭力和循環永續之轉型策略,以促進台灣經濟永續發展。台灣預計於今年籌設碳權交易所,逐步建立供需機制推動碳額度交易,完備整體碳交易市場機能。

提及碳交易所,新加坡可作為我國借鏡,新加坡於二○一九年開始課徵碳稅,為東南亞第一個推動的國家。並於二○二一年成立新加坡氣候衝擊交易所(CIX),開設「以自然為本—解決方案」的碳權交易市場。其中高碳排放產業中的化學產業也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全球第八大化學品出口國。

台灣化學產業二○二一年雖成長九.九%,但去年受全球景氣下滑影響,衰退十四.七%。而新加坡同一產業二○二一年雖成長九.二%,去年卻只萎縮五.五%,優於台灣。可見碳稅雖增加產業營運成本,但透過交易所的機制仍有助於帶動企業加速轉型,讓執行減碳企業可獲得更大的利益。

高雄市的整體碳排放約占全國五分之一,為全國之最。高碳排放產業中,如化學材料、石油及煤製品、基本金屬等,皆是高雄產業重心。其中化學材料業和基本金屬業各占全國廿七%和四十一%,為全國之冠。另外石油及煤製品業占全國卅二%,居全國第二。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製造業,廢棄物清除、處理及資源回收處理業和污染整治業等生產總額占全國超過兩成。根據資料,高雄二○二一年碳排放為五七三七萬噸,約占全國五分之一。且高雄產業的減碳目標,在二○三○年將提供超過一千萬噸減碳效益。

從碳交易市場供需的角度,高雄是台灣最大的買家與賣家,再加上高雄港及產業鏈優勢,若未來我國要求進口商品取得減量額度(類似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進入高雄港之貨物亦將衍生碳交易需求,因此在高雄成立碳交易所更具地利優勢。碳交易所在高雄,不只可帶動當地高碳排放產業之轉型,提供更有效解決方案,也是台灣達成減碳目標最具成本效益的路徑之一。

(作者是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