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新北縣 需要全球視野

■ 劉文仕

經過多年爭取,台北縣終於在昨天正式成為台灣第一個「準直轄市」。

回顧台北縣過去汲汲於爭取升格「直轄市」,而又不能擺脫「大市包小市(台北市)」的邏輯矛盾,也無法合理說明絕大部分轄區屬鄉村形態而不符直轄市都會特質的問題,以致始終無法在法制上突破「縣」的格局。

及至蘇貞昌擔任縣長,提出「新北縣,好故鄉」的治縣理念,認為新北縣地位的提升,絕不能徒務口號空想,必須要有具體方法、可行步驟。筆者即在蘇前縣長的指示下,提出地制法的「準直轄市」條款,獲立院三黨一派共同連署提案。本案推動之初,學者一般並不看好;但經蘇前縣長在國會大力遊說、闡揚,社會各界終於能夠從條文的字裡行間,體認憲法上平等原則的真諦,為「準直轄市」創新制度形塑理論基礎與架構。

「升格」當然意味著國家資源分配的增加、公務員官職等級的提高,此誠然可喜可賀。但問題是,從準直轄市條款通過迄今已四個多月,各界似乎都只圍繞在「統籌款分配」應增多少、公務員如何升官發財與廣設多少機關、擴編多少人力等議題上打轉。而針對「準直轄市」最重要的核心內容:新北縣「新」的願景在哪裡?縣府卻迄未擘劃出一個能夠感動人心的建設藍圖。

新北縣究竟要定位在哪裡?北縣相較於北市,原有更廣闊的幅員,更多元豐富的環境資源,更多等待建設的揮灑空間;如今又將擁有更高的自主自治權限,更優勢的策略聯盟條件。未來,是否要繼續扮演北市的附庸、衛星角色?還是要與當前台灣首善之區連結為政策社群,形成新的治理網絡,建構既充分合作又良性競爭的嶄新城市?

「經費」不足,是任何城市管理者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特別是大都會,卓越的管理者就必須要有能力解決內外交迫的「雙環困境」,一方面撙節施政成本、精簡組織,一方面籌謀財源、增加資源。因此,雖然依相關規定,準直轄市可以擴編二十個以上的所屬機關,可以增加數倍的人員編制;但縣府究竟是應該審慎檢討,避免浮濫、浪費?還是把前人的篳路栽植,視作「天上掉下的禮物」,隨意糟蹋?

尤其,人力資本是城市發展的基礎,而官僚化則是人力「結晶化」的根源。一個近四百萬人的城「市」,已具全球城市的基本條件,新北縣的建設絕不能滿足於在地化的意識,更需要有全球化的視野。然而,現有人員素質條件,是否足以因應新的格局?現有人力的培訓、升遷計畫如何?有效人力的補充計畫如何?十三職等高級政策幹才的進用管道又是如何?在慶賀升格之餘,相對於統籌分配稅款的爭奪,這些問題也許更需要主事者費心。(作者為台北縣政府前法制室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