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疫後經濟復甦無力症

大疫三年,全球經濟預期可由寒冬解封,恢復強勁成長,春暖花開。不料,疫後全球經濟卻出現「復甦無力症」,彷彿雙腳麻痺太久,突然站起來走路,步履踉蹌。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預測,若金融機構風險得以控制,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從二○二二年的三.四%,下修到二○二三年的二.八%,但若金融機構壓力擴大,二○二三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可能下滑至二.五%,這是二○○一年以來,除了二○○九年全球金融危機與二○二○年疫情大流行外,全球經濟成長最疲軟時期。而疫情期間表現亮眼的台灣經濟已出現連兩季負成長,今年第一季概估值負三.○二%的慘狀,不僅符合經濟衰退定義,今年政府信誓旦旦的「保三」、「保二」直直落,甚至「保一」也有難度,更令人憂心。

疫情期間,供應鏈斷鏈,原物料大漲,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國際觀光衰退,加上烏俄戰爭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在地製造與脫鉤論帶來全球化倒退,在在限縮了全球經濟表現。而中國執行嚴格「封控」、「清零」,以及「國進民退」、「共同富裕」,加上美國擴大貿易制裁,不僅昔日的高成長不復存在,外資、外企紛紛外移。富比士(Forbes)雜誌以「中國的大麻煩:它作為全球首選製造商的日子可能即將結束」為題,分析中國不再是「世界工廠」。中國由數十年來平均高達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掉落到「保七」,再到如今的「保五」即為佳績的場面,不再是帶動全球成長的主要引擎。部分國際機構雖然看好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率可由去年的三%成長至五.二%。但比較中國過去經濟成長,如此成績只能算是「平庸」。尤有甚者,中國經濟數據一向缺乏透明度,常有造假之嫌,甫公布的第一季GDP成長四.五%,由去年第四季的二.九%大幅回升,即遭到強烈質疑。目前中國與全球多數經濟體面臨的狀況一樣,即「內溫外冷」︰外部需求疲弱,復甦的主力在於餐飲、觀光、娛樂與民生消費等「內需」。而內需之復甦亦缺乏底氣,乃是封控三年解封後的「報復性消費」,如果失業率依然偏高,年輕人更高達近兩成失業,外資甚至中資都在逃離中國,則民間消費的強勁表現,恐怕只是曇花一現,難以持久。值得觀察的是,中國第一季的消費雖有反彈,但也只是回到了二一年的狀態,與疫情前比較,仍有很大差距。

另外,中國經濟成長力道疲弱也拖累與中國經貿高度連結的台、韓等國。台灣第一季出口陷入兩成的衰退,對中國出口衰退則高達三成,這對出口佔GDP約七成的台灣,顯然是造成經濟失速的主要癥結。而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韓國也未能倖免於難,出口連六個月負成長、貿易逆差持續十三個月。今年首季台灣猶有順差八十九.一三億美元,而南韓則繼去年逆差四七二億美元,今年前四月逆差已二五八億美元。可見台、韓今年經濟成長下修,主要在於經貿長期依賴中國。這是一個弔詭難局,大量投資中國固然可以享受低成本的高競爭力,但也讓中國廠商減少學習曲線,反而變成強勁的對手。加上中國一向採取違背自由貿易精神的補貼政策扶植紅色供應鏈,往往把利潤豐厚的藍海市場變成紅海市場。近年紅色供應鏈崛起,不但爭奪市場,更有壯大紅色中國國力的重要意涵,一旦其成為全球主宰,台、韓等市場經濟國家勢必受到重創。而中國這種經濟民族主義的作法,逐漸與自由經濟產生對撞,這正是美中爆發貿易戰的癥結。

台灣今年第一季GDP的嚴重衰退,主要來自出口的嚴重衰退,對中國尤為重中之重。但從樂觀的角度看,今年第一季台灣對中國出口衰退三十.六%,對中國出口的占比已由二○二○年的四十三.九%降到三十五%。台、中之間的貿易由過度肥胖到快速減肥,有益於台灣經濟健康,但快速減肥也會帶來代謝率低、抵抗力減弱、器官功能失調等後遺症,似乎不能操之過急。而治好「疫後經濟復甦無力症」的處方,則在對中國經貿減肥之際,更要強化其它養份,讓台灣經濟得到全方位發展,增強經濟抗體,對抗外來病毒的入侵。例如,疫情期間台灣經濟最重要支柱是半導體,表現最出色莫過於「護國神山」台積電,但目前卻深受資通訊產業庫存去化不佳之苦,所以台灣不能單靠一個護國神山、一個產業。目前在全球發燙的AI、電動車、能源、健康產業,台灣必須加緊腳步,才能建構多個經濟支柱,為成長奠下深厚基礎,始可不受外在風風雨雨的影響。此外,通膨問題亦須強力監控,如果今年通膨年增率在二%以上,而經濟成長率卻無法「保二」,就等於全民做白工,淪入「工作貧窮」的慘狀。總之,如何治療疫後經濟復甦無力症,強化產業,對中國經貿有序降溫,控管飛漲物價,減輕民眾生活壓力,才是台灣疫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