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尊重他者 是多元社會的道德

◎ pasuya poiconx

在中部素具聲望的臺中一中校慶擺攤,學生製作以「烯環鈉」為主題的海報,還販賣以「芒番了」、「出草的味道」為名的飲料,引發軒然大波。可能學生們是想要「辜收」(諧趣),但是有些事情是不能「辜收」的。

臺中一中學生們的作為造成社會熱議,但是歧視性的事件其實時時出現在我們周遭。報載某一火車站副站長對殘障者嗆聲「身體不方便,還要趴趴走」;某公部門在為殘障者劃設的停車格旁大剌剌畫寫「體殘」專用;國防部某將領表示現階段國軍女性軍人數量已經不宜再增多,除了任務需求,還有原因是「這些女性會用特殊的方式達到她們的目的」;取締酒駕的警察因為某原住民酒測值不到法定處罰的程度,害他無法完成取締,用車上播音器大罵「死番仔」;執行移民勤務的公務員在面試外籍配偶時輕蔑的要人回答「一週作愛幾次」,理由是要了解是否「假結婚」;某黨中常委建議應限制原住民跟外族通婚,理由是「維持原住民的純淨,以傳承文化」;某位僱主強迫有種信仰的印民外勞吃豬肉,原因是「吃豬肉才有力氣工作」;台北某外國學校施壓懷孕的女老師離職,原因是懷孕不利教學;某院轄市部分成績比較落後的「放牛班」其教室的燈管比「升學班」少一根,因為他們「不需要」;還有高中女生在網路嗆客家人「窮酸」、「廢物」;國會助理在臉書咒罵日人遭海嘯是活該;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可能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小事,也不會造成嚴重的問題;但揆諸許多的重大衝突,其導火線經常是細小的事件,譬如某電視節目曾「辜收」賽德克族的霧社事件,引起大眾痛批;法國《查理週刊》以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圖像進行「辜收」,遭到穆斯林激進分子的攻擊,當場造成十三人死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多元族群與文化的社會尤其要謹慎。

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出身的家庭、族群、人種、國家;先天,每個人注定要受到自己出身的群體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所深深影響,從而養成一種習性、態度與行為模式。由於每一成員都必然深深的嵌合於群體的集體意識、道德規範而不自覺,於是每一群體與其成員也因此而必然有一些格於意識、規範而難以舒展或超越的限制──即對他者的恐懼、敵意存在。因此,在多元文化與族群的社會中,認識、理解與同理他者的功課極其重要。國會議員出面表示應該盡速完成「反歧視法」立法,這是正確的,但是職司學生人格、價值發展的教育部門,也有很多該做的事。

(作者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鄒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