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注意後疫情的社會心理調適

◎ 陳喬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四月卅日解編,並且五一起「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由第五類降級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也就是說,歷經將近三年半的世界性的傳染病疫情,台灣正式脫離疫病管制。

被世界性的恐怖疫情隔離三年多,每個人的遭遇與感受各有不同,後疫情時期如何調整人際關係,如何調整心理狀態恢復正常生活,需要各自努力。

譬如說,在疫情期間有許多人染疫,有些人在症狀消除後,會擔心後遺症。年輕力壯者,每天規律運動,絕對有助於體力的恢復。許多人雖然沒有染疫,但是經歷了擔心、焦慮甚至憂鬱的情緒,後疫情時期就需要增強自己的韌力,相信自己是處在一個安全與受到保護的生活環境,常常練習與堅守正向情緒,譬如有喜樂、有感恩、有盼望,寧靜沉著,保持身心健康。

嚴格實施檢疫措施的結果,很多人在家工作或透過網路聯繫,有些人自得其樂,有些人失去原來的人際互動,疫情後需要逐步調整互動關係。也有些人失去工作。目前缺工的問題嚴重,是心理調適的問題,需要時間與心理建設才能逐漸恢復。

原本非常需要社會資源的弱勢長者,在疫情期間更處於孤單與無助的狀態。高齡者本來就是非常需要關注的對象。在後疫情時期,要加強各種長照措施,譬如「關懷訪視」、「電話請安問候」、「社交網路平台」、「餐飲服務」、「醫療照顧」與「健康促進」等各種方法,降低長者的焦慮、孤單感、憂鬱、自殺意念,甚至自殺行為的發生。

最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執政的政府,有許多人會將所有與疫情有關的不滿與責難,包括疫情中的損失、物價高漲與通貨膨脹、疫苗採購與研發、各種社會事件,在心理上全部投射到過去三年多的執政者身上。如何獲得選民對於疫情控制的瞭解與支持,將是執政黨的挑戰。

(作者是精神科醫師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