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史不止四百年

◎ 黃瑞玲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因為疫情閉館近三年,五月十九日將重新開放,給國人一個全新的概念,館長王長華第一句話更挑戰說,「台灣史不止四百年」。

台灣東社的夥伴們,沿著草坡上象徵自由、奔放「跳舞的鹿」踏入館廳,很幸運地搶先目睹了創新的陳設。在館長、研究員葉長庚與方鈞瑋導覽下,貼進南島族群曾經遺留下的足痕,顛覆我們對台灣史的認知。「考古過程中,自先民器物遺跡中佐證了台灣在三萬年前已經存在的事實。」

葉長庚說,他參與台東北方的暗洞遺址小馬龍洞挖掘工作時,「在暗黑山洞往地下挖掘三公尺,摸到三萬年前的海砂而親手將舊石器從土裡挖出來放在手掌心的當時,真的好感動」。

再聽見方鈞瑋談起當代環境議題,眼前以鮪魚空罐為素材,層層拼貼而成的巨型鮪魚奮力掙扎求生的樣態,讓我們再次省思海洋生物被過度捕撈,終將造成生態的浩劫。

考慮到小小孩專注力可能不夠,研究員們更費心在互動館中,以生動逗趣的對話、動作,委由多媒體公司製作成遊戲,傳達史前技術雖然簡單,想完成一件鐵製生活器皿,卻得從最原始的鐵砂原料開始。

連輕鬆遊戲裡都可以感受史前館在每一個議題,隱含著社會批判與沈重的控訴。直面原住民議題,卻是深濃的疼惜。

牆上一幀幀原住民透過歌舞、運動、文學、勞動的影像,讓我們憶及榮登五燈獎寶座的瞬間,週日大家聚集黑白電視前屏息為家鄉歌手加油的畫面,那是那個年代共榮的歡喜。

都會中,早期從事板模的工人多是原住民青壯年,也有「拉釘公主」的身影,他們對當代經濟建設的貢獻我們深深記得。如鈞瑋所說,「史前館讓我們可以在南島廳找到自己的記憶與自己的理解」。

舊香蘭出土的銅製模具、排灣族三寶之一的青銅刀、阿美族陶罐、八桑安墓葬中出土的大片黃金胸飾與琉璃珠等陪葬品,知本的酒甕是十七世紀荷蘭人到東部淘金帶來的見面禮,更是原住民相遇西方人的事跡,這些都發生在台東這一塊土地上。史前館以多元方式回應當代提問,讓我們深刻感受館方的用心。

(作者為退休公務員、台東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