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中共新型態武嚇 在擴大政治戰略操作

◎ 張延廷

由中共解放軍去年八月「圍台軍演」到今年「封打一體」的軍事動作,再加上航母打擊群轉移到台灣東部外海飛行操演,可看出中共已針對台灣展開新型態的文攻武嚇策略,基本上是對外展現「反介入」的軍事強勢作為,對台則展現強大的軍事威懾力道,以擴大內、外部的政治戰略操作空間。

就目的論來檢視中共環台軍演,為何不惜將軍事對峙緊張氛圍檯面化,此乃因中共已全然瞭解,在逐漸成形中的藍水海軍戰略中,與美、日在第一島鏈攤牌是遲早的事,不如按部就班對台灣周邊展開常態化軍事活動,以便即早掌握美、日可能反應與必須應對之策略,亦使美、日逐漸接受中共在西太平洋的常態軍事活動。

目前就軍事實力言,雖然我方無法與對岸就數量做抗衡,且多數關鍵武器仍須仰賴美國軍售,而軍售又易激起中共敏感神經,及加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佈局,此舉雖會促進兩岸間的軍事較勁,有部分人士期期以為不可,然就國家安全立場仍須積極為之,以避免軍力差距過大而使中共有軍事冒進的空間,反而讓軍事情勢複雜化。

美國對台灣軍事支持的立場,可由其國會通過許多友台法案見諸一斑,軍事支持亦可由軍售得到證明,猶如筆者之美籍退役軍官友人所言:「如果中共開戰並在台灣東側使用其航空母艦,那麼他們將在最初四十八小時內被擊沉,甚至可能更短。如果中共陸基系統(例如短程彈道飛彈和長程火箭)可提供一些從台灣北部和南部登陸梯隊進行掩護,他們可能會存在數日,直到其陸基系統被摧毀」。但在假設之外,卻未言明這些戰場做為由國軍全部擔綱,抑或由美軍出手解決,可見戰略模糊仍懸宕在美國的軍事思維中,台灣必須以客觀的心態來審度,才能掌握主動權。

就軍事層面推論,「防衛台灣」和「阻絕中共」已屬兩個不同的概念,國軍防衛台澎金馬守土有責,而任何外國軍事力量卻無須考慮台灣可能付出的代價,這是國際政治的原理,亦是這一年多來從烏克蘭戰爭中領悟出的道理,台灣必須謹慎衡量,才能爭取最佳安全及生存利基。

目前兩岸競合的本質為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制度之爭」,長久以來,台灣對中共一直是「政治大於軍事」,台灣與對岸的交流目的就是要敦促中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面對中共以武迫逼台灣就範,更需要以軍事實力來面對壓力,並發揮政治攻勢力道,以政軍同步攻防,才能發揮最大的嚇阻能量。

(作者是前空軍中將副司令、國立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