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人道醫療服務在醫學教育的重要

█ 賴其萬

我們一直深信奠基於「利他主義」的醫學教育是扭轉台灣今日醫療亂象的治本策略。但當聽到,「一位高中生整個暑假在醫院當義工,想多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醫療工作,也希望因此在推甄時得到較好的表現,同學居然笑他何必浪費整個暑假,他爸爸打個電話給某大醫院院長,就拿到了一封暑假在醫院服務的證明。」我不禁自問,在這充斥功利的大環境,怎麼推動有品質的醫學教育?

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教育部醫教會、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以及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在九月二十二、二十三的週末,以「知其不可而為」的心情,舉辦了一場「醫學院學生人道醫療服務工作坊」。想不到在這中秋長假,居然有一百多位來自十一所醫學院校的學生,自動自發地全程參加兩天的研討,表現得熱烈與真誠,感動了所有與會的老師與服務人員,在此謹與大家分享這份興奮。

我們請到了來自國外、國內各五位的醫生實踐家,與同學們分享他們從事國際醫療服務的經驗。來自國外有小兒科米勒教授(Dr. Elizabeth Miller)介紹她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推動社區關懷的課程設計;澳洲墨爾本蒙那許大學醫學院圖爾教授(Dr. Michael Toole)介紹他最關心的戰亂、天災以及愛滋病對世界各地所造成的影響;邁阿密大學小兒心臟科楊明倫教授分享他參加海地的醫療行動;波士頓大學醫院小兒科黃至成醫師(Dr. Chi-Cheng Huang )分享他為玻利維亞街童的服務;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人類學博士生張燕娣醫師分享她目前在南非以及過去在亞洲從事醫療服務的經驗;國內有台北榮總外科邱仁輝教授分享他長年在西藏訓練藏醫的活動;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陳志成醫師介紹他攜帶妻小在非洲從事的醫療服務;台中署立醫院骨科陳厚全醫師報告他在馬拉威的醫療服務,以及回國後仍風塵僕僕參與國際救災;長庚醫院外科宋睿祥醫師分享參加「無國界醫生組織」到非洲賴比瑞亞的服務;台北榮總家醫科連加恩醫師分享他在西非三年,除了醫療服務外,還為當地社區從事掘井、蓋房子、發放來自台灣的愛心捐獻衣服。

這些講者以珍貴的圖片以及親身的體驗,加上小組討論,使學生們大開眼界,體會到關懷、團隊精神、謙虛且能尊重別人的文化是從事國際人道醫療不可或缺的修養,而這些條件也正是做一位好醫生的必備條件。

我們由衷希望學生們被這些實踐家的智慧所激發出來的熱情,在同學的互勉及老師的指導下,配合教育部推動的大學生醫療志工政策,為台灣孕育一群有愛心又有能力的好醫生,給社會帶來更美好的明天。(作者為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講座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