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我們家的模仿犯

◎ 張約翰

改編自日本推理作家宮部美幸小說《模仿犯》的台劇《模仿犯》,上個月底在Netflix全劇上線,立刻在台灣登上熱門榜首,同時在約廿個國家排入熱門前十。觀眾的反應是不爭的事實,這部台灣製作的戲劇,在開拓國際市場上的表現,比《華燈初上》、《我們與惡的距離》更上一層樓。

不過如果你的社群平台同溫層並不太厚,可能會發現,台灣觀眾對這部劇的反應相當兩極化,不是追得欲罷不能,就是看不下去。新聞媒體的相關報導也反映了這種現象。

原著《模仿犯》在日本原本就是銷量超過百萬冊的知名作品,在日本已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宮部美幸更是日本推理文壇的代表性人物,在台灣擁有大批書迷,筆者一開始在Netflix首頁看到時,還以為是新版日劇,完全想不到台灣居然能改編這部名作,更想不到能那麼受觀眾歡迎。因此,新聞媒體對《模仿犯》的正面報導相當多,包括邀請艾美獎擔任顧問、在多國收視佳績等,並不意外。

但一如筆者大學時劇本寫作老師說的「距離帶來美感」,《模仿犯》大獲肯定,但也讓熟悉原著的書迷、台劇的關注者,看到很多沒看過原著、或外國觀眾可能感受不到的問題。像是劇情、角色的大幅改動有些書迷無法接受,年輕演員的表演方式與對白拖尾音等台灣觀眾才看得出來的做作,都成為批評的主要理由。所以社群平台上不乏看不下去的反應,也成為媒體報導的素材。

不論正面負面,《模仿犯》獲得的媒體與社群聲量,使它成為現象級的作品,遠遠超過前不久在另一個串流平台上架、改編台灣重大刑案的台劇;後者雖然題材更在地,演員陣容也相當強大,但社群平台上連批評都很難看到。這不僅是串流平台的占有率造成,當專業劇評都懶得提,就知道作品的成敗如何了。

這次《模仿犯》為台灣打開了在串流平台時代改編國外經典文本的成功道路。十年前Netflix的開台之作《紙牌屋》,就是改編自英國同名電視劇。台劇過去也曾有改編外國熱門文本成功、甚至在原著國上映的案例。《模仿犯》既國際又在地的表現,讓它成為一部專屬台灣的《模仿犯》。有了這樣的經驗,將來如果再把眼光擴展到這幾年熱門的獵奇推理風格之外,那麼看到台灣版的《紙牌屋》,也不會令人意外。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