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請大人們不要再剝奪孩子的健保乳酪

◎ 王志堯

台灣自2020年起開始進入「生不如死」的年代,全年粗出生率(千分之7.01)及粗死亡率(千分之7.34)呈現反轉,全台人口數當年底減少3萬1885人。近三年來,這個生不如死的現象仍繼續擴大,去年(2022年)全台出生數為13.9萬人,死亡數為20.7萬,台灣的人口又少了6.8萬人。若趨勢不變,在2070年那一年就會減少台灣人口的1%,23.3萬人,接近一個新北市永和區或土城區人口。台灣少子化的結果造成老年(〉65歲)的人口不斷增多,醫療社會福利的資源也不斷向長照、老年人照顧傾斜。而且有限的社會資源,也會擠壓到兒童醫療社福照顧的資源。

以健保署的年度醫療支出就可以發現,2017年,各年齡層健保醫療花費及占比,0-19歲的族群占全台灣人口的18%,但只有使用不到人口佔比的一半,8%的健保資源。從健保平均每人的醫療費用來看,80歲以上的老人平均約為14萬元。這個費用是使用在0-4歲幼童的醫療費用的7倍(平均2萬元),也是學童平均醫療費用的14倍(平均每人1萬元)。我實在不願用更聳動的說法,說在台灣照顧1位80歲老人的醫療費用,可以醫療照護7位0-4歲的幼兒或是14位學童,但事實就是如此。

再加上健保署將再開辦長照3.0,及居家照護健保給付,還有各大醫院增辦老人醫院及其重裝備等等,這些健保的乳酪不是增加每個人的健保費,就是從我們台灣幼兒及學童的手中奪走。

兒童醫療的健保給付長期偏低及不足,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使是健保對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有加成100%(即二倍),六歲以下幼童加給50%。但兒童的醫療照護是人力密集的付出,而且照護的對象常不會表達自己的病痛,需要更多的問診時間,及不在配合的情況下做理學檢查。在醫院照護的病童,從體重1公斤的早產兒到80公斤的肥胖小大人都有,尚有各式各樣的罕病等等,都在考驗一家兒童醫院或是醫學中心兒科部的照護能力及醫材、衛材的完善準備。也因為個案少或是醫材困難取得及經營不易,全國現有的五家兒童醫院,除了中醫大兒童醫院有總院的人力及相關設備的支援,財務勉強打平外,其他四家兒童醫院的財報營收都是嚴重虧損。

事實上,根據罕病基金會及台大兒童醫院李旺祚院長的說法,歷年罕病藥費專款支出剩餘都在2到10億元之間,這些未支出的健保費,若用於兒童的醫療及兒童醫院補助,會對中重難罕病童的照顧有很大的助益,相對於長照2.0衛福部支出250億/年,長照3.0估算至少每年500億,是絕對的九牛一毛。

台灣的少子化趨勢,也造成高齡產婦增加,高危妊娠比率增加及早產兒(未滿37週,105年10.7%至109年11.6%)及體重小於1500克的嬰兒比率增加(105年1.8%,109年2.07%)。高危險妊娠生產時需兒科醫師在產房stand by(健保不給付);低體重及早產兒的併發症非常多,需特別救護車,才能轉送到醫學中心或兒童醫院(健保不給付轉送費用)。台灣人口的平均餘命在OECD國家是前段班,但在1-4歲兒童死亡率卻是倒數最後第二名。台灣新生兒死亡率是千分之2.5,遠遠高於南韓(千分之1.5)及日本(千分之0.9),而且是連續9年(2012至2021年)居高不下。台灣的兒童醫療資源與照護比先進國家也是遠遠不足。身為兒童醫療工作者40年,看到台灣少子化現象變成灰犀牛(眼見但不願面對)的國安危機,及醫學生將兒科視為畏途,只因錢少事多國家健保不重視的夕陽科別,實在感觸良多。

兒童醫療是在照護台灣的未來,讓每個新生兒都能健康長大。我們誠懇的呼籲,不要再將兒童的醫療資源乳酪奪走,請訂定出健保中兒童醫療資源的下限,保障兒童醫療資源,不會因人數減少兒越來越萎縮。提高兒童醫療的給付,讓花上數倍於照護成人時間精力的兒科醫護人員有合理的待遇。在上小學前的健檢及自費疫苗(超過新台幣2萬元)由健保來給付,落實每個台灣之子都讓國家養的政策。

台灣的大醫院,住院病人的平均年齡已都大於65歲了,事實上每家醫院都以照護老人醫療為主的醫院,台灣現在最需要是更多的國家級兒童醫院及兒科醫師,來照顧愈來愈少的新生兒、幼童、學童及青少年。沒有他們,也就沒有台灣的未來!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