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平議「西台濱海水庫」構想

◎ 張炎銘

拜讀自由廣場「再論西台濱海水庫」投書,民眾憂心乾旱,願意提供抗旱構想,值得鼓勵。個人欽佩其構想的大膽,但以務實的水資源工程角度,要先考慮水質、水量及其他工程、經濟、環保等各面向的可行性。

外傘頂洲被稱為「移動的國土」,平均每年向南漂移約零點八公里。鰲鼓林場以前是海埔地開發範例,滄海桑田從鰲鼓農場又變回濕地,要在這二者之間建造長三公里、高十公尺的土石堤壩,工程技術上必須非常慎重考慮:堤壩如何長期屹立在海上?如何抵擋暴風、潮浪的沖刷與侵蝕?況且,河口堤壩都有水質問題,例如金門慈湖是鹹水湖,不能供水;新加坡的馬里納堰堤(Marina Barrage)水質不佳;即便澎湖的赤崁地下水庫,在靠海的一側建有混凝土截水牆,剛完工時,水質還好,五年後就發現水質鹽化,則這座西台濱海水庫即使能挺住,又如何維持水質?

經濟面上,該水庫北堤三公里、南堤十二點五公里,將外傘頂圍成長十四公里、寬三公里的陸地,至少是千億級預算的大工程,而功能只是彌補偶而供水的不足,則絕不是最佳方案。即使從桃園、新竹、台中一直到台南、高雄海邊,國人能同意、奢侈地各布置一座日產三十萬噸海淡廠,都要比這個方案更有經濟效益。且其對海岸環境的破壞,環保人士也會跳腳。況且山區水庫水質較佳,節省淨水費用,還能節能以重力供水,濱海水庫無此優勢。

濱海水庫原是指利用河川下游建堰壩取水或人工湖蓄水。例如烏溪大度堰,雖因水質較差,只供國光石化卻還夭折,但其實大度堰還是可供水給附近其他工業區。近幾年,由於鳥嘴潭人工湖及中庄調整池的成功,水利單位著手其他平地人工湖的規劃,如頭前溪蓄水池及金沙溪人工湖。個人也認為將河川下游的河川公地或低生產力土地建設成濱海水庫,是未來水資源開源的重要手段;一些滯洪池也可思考如何改、加建並配合管理,讓滯洪池也能如水庫一樣,成為兼具防洪與供水的水利構造物。

(作者曾任水利署組長,著有《閱讀水庫行腳臺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