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習近平的「基因」與「突變」

習近平7日出席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1次會議。(美聯社)習近平7日出席第1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1次會議。(美聯社)

習近平第三任第一年,經濟成長目標定為五%,國防支出年增七.二%,不啻自我實現了「中國威脅論」。去年底二十大,胡錦濤公然被架離,習近平強勢三連任,政治局一把抓,無所謂接班人。日前,人大、政協,國王人馬各就各位。對照黨內、國內的風光,二○一二以來,中國的國際形象則快速惡化,美中貿易戰、晶片戰爭、三年清零等,亦令中國經濟元氣大傷。眼前,還有民主世界緊盯,他在烏俄戰爭會不會暗中或公開越過「軍援」普廷的紅線。

改革開放,到了習近平,出現反高潮。而諸般景象,正在反諷習近平深信不移的東升西降、中治西亂、專制治理優越性。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經過三年清零政策、一年烏俄戰爭的檢驗,已被證明站不住腳。儘管如此,他所執迷的戰狼出征、國家(中國認定的領土)完整統一,似乎沒有動搖跡象。過去十年,世人都見證到,鄧小平總設計的改革開放,習近平來個「抑鄧揚毛」向後轉。路線的轉折,習近平扮演的角色,必須客觀予以分析。為了有助於理解,應該盡量釐清哪些是「基因」、哪些是「突變」,以利最有效地因應習近平挑戰。唯有如此,民主世界也才能發現自己中國政策的盲點。就此而言,習近平路線的溯源,不宜直接跳到毛澤東,雖然那可能是習近平的自我認同。而他本人,對文革經驗保持著美好的回憶,不斷反貪腐,除了政治鬥爭也不排除「共產黨初心」,他在黨內的太子黨優越感、在國內獨一無二的權威,難免會在國際投射出唯我獨尊的心態,從外交、軍事來看,更沒有偏好和平的特質,就大國領袖而言,稍欠戰略耐性。凡此個人特質,與毛澤東不盡相同,遑論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或江澤民、胡錦濤。

首先,打破任期制、罷黜接班人、意識形態捲土重來,在鄧小平身上亦有跡可循。鄧小平其實也是終身掌權,先後罷黜胡耀邦、趙紫陽。一九八九,鄧與一批元老政變,天安門廣場屠殺,江澤民取代趙紫陽,江實際掌權亦達十五年。其次,回顧習近平前兩任期,左的意識形態復萌,也讓人想起鄧小平的政左經右、寧左勿右,他總設計的改革開放,「寄生西方、彎道超車」是「靈活性」,「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原則性」。江澤民、胡錦濤,伴隨著貪腐而來的社會寬鬆,並不意味放鬆政治箝制媒體、異議、宗教、少數民族等,反貪腐也是打壓黨內異己的利器。有所不同的是,鄧江胡時代,中國實力羽翼未豐,即使急欲大國崛起也得韜光養晦,利用西方壯大自己。除了利用,還有欺騙。二○○八,北京奧運主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彷彿與普世價值相向而行。二○一五,習近平在白宮向歐巴馬承諾:中國無意將南沙群島軍事化。結果沒幾年間,中國將南海爭議島礁軍事化,且常對他國擺出危險軍事行為,令南海成為印太安全的引爆點。

在此期間,中國的全球戰略,似乎在西方視為無害下進行調整,很重要的面向發生在一步步告別「聯中制蘇」的美國夥伴(二○一七年底川普首份國情咨文才將中俄列為美國的兩大對手)。六四事件前夕,戈巴契夫訪問中國,鄧小平對他宣布:中蘇關係從此實現正常化,真誠地希望中蘇關係能夠得到改善。二○○一,江澤民、普廷在莫斯科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有效期二十年(二○二一,習、普宣布延長五年)。直到二○二二,習、普在北京簽署「中俄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西方才發現苗頭不對。不到三個星期,普廷入侵烏克蘭。一年來,中國的全球戰略新貌,輪廓越來越明顯。

從鄧、江、胡到習近平,改革開放真的是誤入歧途嗎?答案恐怕是未必。這四十多年,他們有一條不變的主軸,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黨專政、毛澤東思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挑戰美國霸權、改寫國際規則)。在這樣的「基因」基礎上,習近平的「突變」之處在於:他認為全球霸主的遠景已經近在眼前,中國不但可以說不,更有權利與能力擁有極大化的勢力範圍,且以「中國式現代化模式」來「治理全球」。龐皮歐在國務卿任內提醒的,「如果自由世界不改變共產中國,那麼共產中國將改變我們」,果真是先知先覺的推背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