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安外攘內的緩兵之計?

去年年底,應對多地人民抗議騷動,北京倉促結束清零政策。但幾無配套,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染疫病亡人數激升,人民心中的怨氣變成恐懼。回顧過去三年,源自武漢的新冠病毒,以可疑的方式在國際大流行。北京拒絕溯源調查,徒增受害國家的不信任感。國際疫情蔓延池魚遭殃,香港關起門來二度回歸,共軍趁虛襲擾台灣,在在加深了中國的戰狼形象。中美夥伴關係,更鞏固化為硬碰硬競爭,令中國經濟首當其衝,地緣衝擊且橫跨至大西洋。去年底,習近平如願獲得三連任,代價是被民主國家認證為國際、印太、台海的挑釁者。二○二三,中國正被習近平帶往不確定之途。

內憂外患當前,習近平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反倒是,他似乎在舖陳脫困之計。企圖改善中美關係,卻對台武嚇維持強度,布林肯即將首度訪問中國,中國國防部長卻拒絕美國國防部長的通話建議。初步來看,習近平玩的是緩兵之計。有幾個面向,值得觀察:一,烏俄戰爭,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大家都看得出來,習近平暗助普廷,令中國的大國信譽備受質疑;二,美國對中國的晶片戰爭,不僅挫折習近平的強國夢,亦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三,三年清零政策,加劇了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經濟民生的難題,其所滋生的疑難雜症快速向社會面擴大;四,白紙、煙花運動,主要城市相繼發生抗議騷動,甚而,中共內部包括太子黨也出現異議,今春人大、政協兩會值得注意;五,十二月初,清零政策突然轉彎,同時放人出國,令國際如臨大敵。隔了三年,中國人民入境其他國家,形將面臨受歡迎度銳減的挫折感,與北京的大國外交大內宣形成對比。

內外多事之秋,習近平不尋常地放下身段說:「中國這麼大,不同人會有不同訴求,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看法,這很正常,要通過溝通協商凝聚共識。」一黨專政,一人獨裁,講出這樣的話,如果不是內外交迫,令人難以想像。面對危機,習近平的備急千金要方,顯然是想穩住中美關係,安外攘內。何況,拜登政府的姿態,早就擺明了是競爭、合作、避免衝突。於是,上任一年多的駐美大使秦剛,超車出任外交部長,令其在國際外交扮演白臉,而王毅則接替楊潔篪的戰狼角色。不過,只要習近平沒有本質性的改變,烏俄戰爭站在民主世界的對立面,台灣對外關係的爬升,也應不致逆轉。

過去十年,習近平的核心課題,無非是打破鄧小平體制。為此,集體領導、接班人、七上八下(政治局常委六十七歲續任、六十八歲退任),都被他改寫了。胡錦濤交班給他,也安排了接班人孫政才、胡春華,但前者二○一七遭雙開處分,後者被踢出二十大政治局,胡錦濤則被公然架離二十大現場。有句老話:物極必反。二十大後的習近平,能免於此一規律嗎?二十大前夕,北京四通橋的抗議布條,直指習近平,極為罕見。這個布條,也拉下了國王的新衣。與以往不同的是,跟習近平同樣出生太子黨者,也開始出來「妄議中央」。境外勢力,體制外,習近平從來不怕,但體制內的挑戰,仍是習近平的顧忌,因為那牽涉到正當性。

習近平予人「反攻為守」的印象,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不是他的作風。這樣推論比較合理,他正在拆解麻煩、尋求脫困。人民群起要求解封,他將計就計以死亡威脅來反向恐嚇;同時,開放出入境放毒他國,製造國際的困擾。兩頭並進,以證明清零政策才正確。可憐的是中國老百姓,以前斥責大白蠻橫,現在找不到醫院、火葬場。還好,上次吃過虧的國家,這次不再對中國掉以輕心。台灣,二○二○新冠元年,幸賴提高警覺逃過一劫,這次當然也得嚴陣以待。

所謂的「以時間換取空間」,使用得宜往往可以從劣勢中脫困。目前看來,於內於外,習近平都有「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意味。把緊張舒緩不是為了解除緊張,而是把決戰時間拉長,以資從事最好的反擊部署。秦剛向布林肯表示,期待繼續保持密切工作關係,推動中美關係改善發展。布林肯則期待秦剛,致力保持溝通管道暢通。不變的是,北京所謂的溝通,只是要利用溝通改變對方的行為與準則,從來不曾反求諸己。而且,只要老共願意溝通,總是意涵他的主觀實力與客觀環境都處於不利狀態,所以要拉長時間換取多點空間。民主世界的外交家,應該也看得出這種詭計,而不會將習近平的以退為進誤解為痛改前非。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