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主體性的心理建設

■林玉体

(續昨日)

第四,就教育史的著作而言,最有份量的作品之一,就是John S. Brubacher所著的「教育問題發展史」(A History of the Problems Education)。該書以教育「問題」為核心,涉及教育目的、教育與國家的關係、教材、教學法、教育行政、小學、中學、大學,師範教育等的歷史演變,在七百多頁的資料中,提到中國的也微乎其微。眾所周知,中國歷代政府對長期的教育工作並不感興趣,倒對短期的科舉極端重視,目之為「掄才大典,國家盛事。」科舉一向為中國人所自豪,津津得意;但科舉制度埋沒並斷送一流人才,士就是仕,格局短視。自認是這麼舉世無雙的制度,為何日本學了漢唐文化時,並不相中科舉制度;提到日本,更可知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一心要「脫亞入歐」,認為作個亞洲人,是一大恥辱,而中華文化自是亞洲的代表。日本人上下同心協力拋棄這種東亞病夫的文化,醉心於德國、英國、及美國的文化,結果一戰,勝了亞洲第一大國的大清,再戰又贏了北極熊的俄國。設若日本文化仍然步中華文化的後塵,則日本將與中國一般地被列強割據,成為次殖民地國家的命運。

以環球觀而論,台灣文化中沒有諸如西洋一般的哲學家、理論家,甚至教育家。但台灣人不該因此而氣餒;如果還以為作個中國人是多麼的爭氣,依上面所述,則中華文化也沒有諸如西洋一般的哲學家、理論家、或教育家,其實,作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不見得一定要有出色的哲學家或思想家不可。放眼世界各國,在全球重要的思想家名單中能夠躋於其內的國家並不多,但那些國家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居民如果因為台灣沒有什麼超越的文化,因此不必爭取主權獨立,乾脆就附屬於中華文化之下,則這種心理,就是自作孽了。

世界各民族文化,大概都有相同或類似的美德,如孝敬雙親、友愛兄弟、誠信待人等,這些優點,不是只有中國人才擁有,其實此種特質,已變成普世性了。試問除了中華文化之外,其他文化不也這樣嗎?台灣文化當然也不例外。

台灣意識由於與中國意識糾纏不清,且以小搏大,草螟弄雞公,處境堪慮,但事在人為而已。自尊的醒覺,是主體性最不可或缺的。擺在當前的唯一選擇,是台灣該走自己的路,因為共產中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與台灣的民主開放,南轅北轍,那能橫柴入灶,硬要台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即令台灣文化也不要變成中華文化的一份子,因為中華文化負面的多於正面的。清醒的台灣人,實在應理性的反省思考!

中國黨(中國國民黨的簡稱)長達半世紀之久的黨化教育,許多台灣人如同柏拉圖的比喻,長年生活在「洞穴」(cave)中,視幻影為真實,習昏暗以為常。目前,台灣的「名」,皆染中國色彩,「正名」正是當務之急。這是標榜台灣主體性政府最不可旁貸的重擔與任務。美國早期是英國殖民地,在獨立之前,有九大高等學府,其中有名之為「國王」(King's)及「皇后」(Queen's)的,革命成功之後,美國學界認為「共和國」不可保留「祖國」那種傳統稱號。因此「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成立於一七五四年)於一七八四年更正為「紐約州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即現在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1912);「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成立於一七六六年),於一八二五年改為路特加學院(Rutgers College)。放眼台灣,舉目四望,只見中國,未見台灣,這是台灣獨立建國的致命傷。學校之名,中國充斥,更不用說教材內容及師生心態了。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中國管理學院、中華大學等,不勝枚舉。雖然美國這麼先進的國家,上述兩所學院名稱之脫英換美,時間仍然拖得很久,離獨立成功之日一是八年,一是五十年,但台灣人應該從中學到歷史教訓啊!縮短時間,就是一種進步,趁台灣主體意識民氣高漲之時,著手把「中國」或「中華」的,皆改為「台灣」,並在各縣市的大學冠上縣市之名,苗栗的「聯合大學」,為什麼不能取「苗栗大學」呢?不如此的話,苗栗人或台灣人是難對歷史交代的!

中華文化並不博大精深,台灣文化要脫胎換骨,學學日本的脫亞入歐精神,日本把中華文化遠遠拋棄,台灣人立足於台灣,放眼全球,則在歷史洪流裡,或許其後的日子裡,台灣文化可以大放異彩,猶如古代雅典一般,孕育出芳香撲鼻的文化花朵!(下,全文完)(作者林玉体╱考試委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