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港籍替代役男談兵役改革

◎ 康駿銘

烏俄戰爭即將滿一年,台海局勢也持續緊張,政府終於回應台灣社會的呼聲,落實兵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不但將義務役期恢復至一年、讓待遇貼近勞基法標準,更重要的是改革訓練內容,脫離被詬病已久的黃埔思維,是與時並進的關鍵一步。期望能逐漸破除「當兵是浪費時間」的觀感。與此同時,一直被貼上「沒戰鬥力」、「逃避軍訓」等標籤的替代役,也成為討論議題之一,甚至連替代役制度的存續也受到質疑。

然而,替代役制度本身是台灣人權概念的一種實踐,讓因為宗教、家庭、體格因素,或具備專長、技術等適齡義務役男有其他履行國家義務的方式,與其談論替代役的存續,反而應趁機會探討替代役的平戰轉換、以及一旦戰爭爆發時的角色和定位。

烏克蘭的戰況,說明了現代的戰爭是立體的,並不只是兵員、軍備數字上的比拼,還有補給、醫護、維修、通訊、運輸、生產等,以及在受襲時協助平民疏散、指引避難、救助、照料等等,確保社會有序運作同樣極為重要,而這些角色都不見得全部適用所謂「體力即戰力」的傳統陸軍思維,反而是接受非軍事訓練的替代役可以發揮力量的地方。尤其是替代役原本已有急救訓練,若能在現時新增的打靶訓練外,再將原有軍隊式的訓練,改為務實的戰時後勤訓練,甚至在服勤期間參與萬安演習的指揮及疏導等工作,減輕員警的人手壓力,並讓替代役與民防指揮整合,讓志願役、義務常備役及替代役分別構築成主戰部隊、守備部隊及民防系統架構,在各自崗位發揮國防力量,或許是更明確和有效的分工。

(作者為替代役男,原籍香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