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芬蘭現象VS.中國現象

■ 盧俊偉

中國等大型開發中國家挾其充沛而低廉的勞動力,發展了龐大的勞力密集產業。對此,包括芬蘭在內的先進國家乃積極思索其知識經濟的新發展思維及新做法。「芬蘭經驗」是知識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典範。

芬蘭在二十世紀中葉時仍是一個森林和農場為主要產業的國家,但經過芬蘭政府多年的努力,終於在一九九○年代將芬蘭蛻變為以資訊通訊科技為主的知識經濟體。在各種競爭力或知識經濟的國際評比中,芬蘭幾乎都名列前茅。

然而,芬蘭政府並不自滿於此眼前的成就。芬蘭政府注意到全球化下「中國現象」(以低成本為競爭優勢)的崛起及其可能帶來的挑戰,因此提出了「一九九七─二○一五年建構國家知識社會之策略」。

該計畫提到,未來二○○七─二○一五年芬蘭政府發展「知識經濟」的優先施政目標,是將芬蘭從「一個善用資訊通訊的科技社會」轉型為「一個以知識促進經濟成長的知識社會」;而這個「知識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擁有國際吸引力,以人為本,具競爭力的知識型、服務型社會。這個「知識社會」的核心內涵是「一個開放性的社會」、「優質且安全的生活環境」、「使工作、家庭與休閒能彈性結合」、「知識的持續發展」。據此,芬蘭政府提出了三大施政策略:「改善服務部門」、「改善生活品質」、「發展企業的永續競爭力」。

從芬蘭等北歐國家發展知識經濟的經驗可以看到,經濟結構朝知識經濟轉型的初期階段,都是在既有的產業結構基礎上來進行的。目前台灣在發展知識經濟上,和過去北歐發展知識經濟的初期階段類似,也是在我們既有的產業結構基礎之上來進行的。由於目前我們的產業結構有很大一部分仍是以代工為主要形態,因此「知識」對於這類產業活動的意義乃在強調對既有製程和技術的改進。然而,在中國等大型開發中國家紛紛朝知識經濟轉型之際,我國這種僅停留在代工層次的知識經濟發展,未來勢必面臨較大的挑戰,甚至較高的被替代風險。台灣要轉型為一個真正的知識經濟體,需要有新思維與新做法。

「芬蘭現象」與「中國現象」的對比,可給予我們在發展知識經濟上更多的思考與啟示。芬蘭以其核心價值來指導、規劃知識經濟的發展策略,不僅在宏觀層面上成功地使其知識經濟競爭力領先世界各國,同時在微觀層面上也使得芬蘭人民擁有高度的生活幸福感受。

新階段的台灣知識經濟發展必須融合台灣主體特色,同時以「優質生活品質」為核心目標,開展出能讓人民幸福的知識經濟體。面對全球化與「中國現象」的挑戰,我們必須以全新思維擘劃、建構一個具有台灣特色、人本、創新、競爭力的知識經濟體。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系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