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口罩不是意識形態符號

◎ 張約翰

十二月一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正式開放戶外不必戴口罩。這項措施可以看作是歷經三年新冠疫情後,重回疫前生活的重要象徵。然而大家走出門一看,路上戴口罩的人還有八、九成。於是有些急於回到疫前生活的人不解,這些人是有奴性還是怎樣?為什麼不配合政策?

口罩是最簡單、最個人、歷史悠久,且有效的防疫措施,卻也是一切疫情攻防的象徵。三年前疫情初起,歐美都有因口罩禁令而起的抗爭,流傳刻意貶低口罩防護能力的假訊息,再加上各國文化不同,甚至發生對戴口罩者的攻擊。然而當時的台灣人,在疫苗與藥物都尚未問世的情況下,都配合地戴上口罩,保護自己與家人,對歐美國家反口罩風潮不解甚至訕笑。如今戶外口罩禁令一解,立刻有人把口罩視為奴性的象徵,為什麼?

一個具備象徵意義的符號,它的意義賦予過程,以及到底象徵什麼,是會依文化、歷史與意識形態而定。以此來檢視口罩,可以發現口罩在台灣也逃不掉成為象徵的命運,而且很戲劇性的,口罩象徵的意義由「台灣是人民防疫配合度高的高水準社會」,變成「台灣是不敢重回自由的奴性社會」。

這種對口罩高度象徵化的跡象,就是疫情初起時,將防疫措施去科學化當成意識形態攻防的重演。如今口罩對講究性價比(CP值)的台灣人而言,既便宜又易取得,還具備一定程度效果,降低染疫與隔離的風險,還減少進出室內公共場合及大眾運輸工具取下戴上的不便,更不會對周圍的人造成不便或危險,於是即便戶外口罩禁令開放,大多數人仍戴著口罩,這不過是理性思考下的結果,更不應基於意識形態,而被錯誤類比為不敢擁抱自由的奴性、非理性防疫的懦弱。

因此,最後筆者建議,針對戶外口罩禁令解除、人們卻仍未取下口罩的現象,在社群平台上,不要批評、更不要嘲弄。畢竟除了防制新冠疫情,人們還有其他千百種想戴口罩的理由,既然不礙你的事,又何必強加於人?也不必鼓吹人們取下口罩,這樣彷彿是某種社會運動甚至政治運動,但中心思想卻是試圖以意識形態凌駕個人理性的選擇,這樣與疫情初起時以意識形態對防疫措施處處掣肘者,又有何異?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