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選後感言 只有他說母語

◎ 何信翰

這次的縣市長大選已經結束。若仔細去聽這次縣市長當選人/落選人的感言,在六都各黨的候選人的感言中,唯一以台語為主的,只有新北市長侯友宜(客語和原住民語當然更不用說了)。其他候選人,包括兩黨南部的市長候選人,都用「很純」的華語發表感言。

對於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這種現象彷彿很自然,但仔細思考,會發現是很弔詭的現象:若觀察選前造勢的場合,許多縣市長候選人(尤其是南部或民進黨縣市)的場子,還是以台語為主。這表示,這些候選人的主要支持群眾,是台語族群(在客家/原住民的場子,應該也是類似的情形?)。但這些候選人選後的感言,全都變做華語。這到底是甚麼原因呢?如果說,造勢場合用本土語言,是為了對主要支持者宣傳,鼓吹他們出來投票,那麼,當選/落選感言用華語,是想要對甚麼人宣傳呢?不支持他們的人?

這些年來,中央及各地地方政府對本土語言在「政策和經費」方面的支持和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此同時,絕大多數檯面上的人物,在公開場合還是都使用華語,而非自身的母語。這樣的現象,造成了近幾年本土語言的特殊現象:在某些特定領域上,由於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本土語言有不錯的發展;但在更大的領域上,卻因這些領頭的人帶頭不使用自身的母語(然後用虛假的理由說服自己,說是為了尊重其他族群的人),造成多數民眾的語言使用習慣向華語移轉。這樣的現象,對本土語言的發展來說,其實並非有利。就好像父母光拿錢給小孩,但自己卻未以身作則,如此一來管教的效果自然有限一樣。

語言有許多意義,自然也牽涉到選票的挪移。未來如何經營本土語言,中央及地方政府都應該要好好考慮才是。

(作者為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