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福爾摩沙的故事,何時開始流傳?

◎ 呂自揚

台灣島南北長四百公里,四百多年前的葡萄牙帆船,在汪洋大海中只是滄海一粟,要從何處海面看台灣島,才會美麗得令人像傳說中的高呼Formosa呢?

歷史學者許倬雲在《台灣四百年》寫說:「一九五七年第一次離開台灣,赴美求學。船從基隆出海,已經是下午了,遶航過台灣的東北角,然後往東南方向行駛。那整個下午,我一直在瞭望台灣島,船漸行漸遠,到了一定距離之後,台灣島看上去已經不像一個島,而像一個翡翠的盆景:蒼翠的山林,起伏的輪廓。漸漸地,台灣島從翠綠變成蒼色,再從蒼色變成墨色,後邊對著的是落日餘暉,一圈光環照在山上。當時,我就感覺,哦,這就是葡萄牙人叫他『福爾摩沙』的原因。」

許倬雲的敘述生動有趣,而且與相傳已久的福爾摩沙故事正相呼應。

台灣是何時開始流傳葡萄牙水手高呼Formosa的故事呢?

翁佳音、黃驗著《解碼台灣史》,說是一九七○年代有一部台灣史寫說「葡萄牙人航經台灣海峽,遙望台灣,樹木清籠而美麗,乃譽之為美麗之島」,是成為「葡萄牙人驚嘆美麗之島」歷史敘述的起源。

這部台灣史可能取自連橫《台灣通史》:「(明)萬曆初,有葡萄牙船航東海,途過台灣之北,自外望之,山嶽如畫,樹木青蔥,名曰科摩沙,譯言美麗,是為歐人發見台灣之始。」科摩沙即福爾摩沙。

然而,比一九二○年出版的《台灣通史》更早的是,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馬偕,在一八九五年寫的《福爾摩沙紀事》,就已記載說:「Formosa這個字是葡萄牙語。它是一個形容詞,美麗的意思,在一五九二年首次被用來稱呼這個島。當時,葡萄牙一些勇敢的航海者,行經島嶼的東海岸,看到綠油油的山脈,山峰突出於浮雲之間,小瀑布在熱帶的陽光下閃閃發光,土地上面搖擺著羽毛般的竹林,不禁高興地喊叫:Ilha Formosa ilha Formosa!(美麗島,美麗島!)」

馬偕對島嶼有雲有瀑布有竹林的詳細描寫,可能來自他曾到宜蘭花蓮宣教,親眼看東海岸之美的聯想,所說的年代一五九二年也未必正確。然而根據馬偕的記載,我們可以明確知道,早在大清帝國把台灣割給日本的一八九五年之前,葡萄牙船上水手遠見台灣高呼Ilha Formosa的故事,就已在流傳了!

(作者為作家,著有《詩寫台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