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德國總理蕭茲的「北京一日遊」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上週五訪問中國,成為中共二十大、習近平邁向終身領導制後,第一位往訪的西方國家領袖,此行廣受矚目,備受爭議。僅從形式看,即顯示蕭茲中國行的異常:他只停留十一小時,被戲稱「北京一日遊」;與習近平的會面「零接觸」,並未握手,且隔長桌以保持「安全距離」;與李克強的會後記者會不開放提問;隨訪的商家巨賈與外界隔離,機場除儀隊歡迎外,空無一人,連簽約亮相或集體合照的場面都省去。

當事人顯然有某種程度的自我感覺良好。蕭茲返國後與美國總統拜登通話,強調他向中國提到反對俄羅斯在烏克蘭動用核武,也呼籲保護新疆少數族群的權利,並表明「關於台灣現狀的任何改變都須是和平的,或是雙邊同意的」;換言之,他辯稱「不虛此行」,尤其反對俄國動用核武就已「值回票價」。

中國顯然把蕭茲此行視為重大勝利。外交上,蕭茲在中共二十大落幕不久即往訪,中國官方以此認定西方國家仍信任中國,中國沒有被孤立,且賦予習終身領袖地位的國際正當性。他附和「反對脫鉤」、「反對搞陣營對抗」等中國論調,被視為走「戰略自主」的路。從而,中國把此行宣傳為「反美之行」,希望其他歐盟大國跟進,「對中國更友好」。經濟安全上,蕭茲行前獨排眾議,同意中國國營中遠集團購買德國最大的漢堡港貨櫃碼頭二十四.九%股權,讓中國進一步掌控德國關鍵基本建設和技術;中國已掌有威廉港(Wilhelmshaven)股份、德國鐵路公司移動網路,並併購了德國最大機器人公司庫卡(Kuka)。

蕭茲顯然想走政經分離的路,希望在普遍對中國抱持不信任態度的國際環境中,與中國繼續經貿接觸,並維持外交溝通對話管道。持平地說,與先前的德國總理相較,他此行表現並非最一廂情願的。德國與中國一九七二年建交以來,他是第六位訪問中國的總理:在任十六年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去了十二次;柯爾(Helmut Kohl)見過鄧小平,被稱「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六度訪中,從未提及人權問題,遭批評「道德有缺」。

不過,蕭茲的「北京一日遊」,仍是在極具爭議的情況進行。時機不對是其一。習近平剛完成終身制儀式,且向毛澤東的獨裁及共產意識形態治國推進,蕭茲未與歐美盟國協調而前去,法國總統馬克宏也反對,這是把短期商業利益置於戰略大局和歐盟團結之上,且發出錯誤訊息。背離民意是其二。民調顯示,德國公眾對中國不信任的比率達八十四%,信任者僅九%,近三分之二認為中國對世界安全構成威脅,多達一半德國人認為應減少與中國經貿合作,另有近七成民眾認定讓中國參股漢堡港口是錯誤的。此外,德國正因能源高度依賴俄國而付出代價,減少對中國經貿依賴也舉國關注,主管經濟的副總理哈貝克(Robert Habeck)明言,「對中國的天真已結束」;從而,蕭茲此行在他的執政聯盟內部也有異議。

蕭茲此行,從表面看,的確獲得若干商業利益,德國BNT疫苗可有條件賣進中國,空中巴士取得一百七十億美元訂單,汽車、化學、金融等大公司也期盼繼續投資以帶動市場,但政經分離的盤算未必如意。德中兩國建交五十年來,德國對中國長期貿易順差去年底逆轉,逆差且正逐漸明顯,許多德國企業如今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而非出口商機。在與中國經貿往來多年後,如今近半德國工商業嚴重依賴中國,梅克爾親北京的模式無以為繼,民意、產業、政治界大都希望改變經濟依賴中國的錯誤方向;蕭茲執意訪中,有如被若干大企業牽著鼻子走,爭議性更大。

事實上,德中建交以來,歷任總理所實行的,幾乎都建立在「透過貿易促成改變」(Wandel durch Handel)的假設之上,從布蘭德(Willy Brandt)總理以降,一廂情願試圖以經貿開放,讓中蘇兩國融入世界經濟,促進民主法治。與同時期的美國尼克森、「中國的老朋友」季辛吉一樣,寄望以經貿改變中國政治,其結果有如國際關係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一針見血指出,都促成中國經濟崛起,招來地緣政治重大威脅,是「愚蠢的交往政策,替自己製造勁敵」。

現實上,蕭茲對習近平提到俄國、新疆人權和台灣,但聽者藐藐,中國過去連南海非軍事化、香港「五十年不變」等承諾都公然背棄,蕭茲之言不啻對牛彈琴,反而給了中國內外宣的機會,短視近利,徒為德國調整中國政策自找麻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