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也談《台灣的勝算》—回應與個人看法

◎ 吳哲文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將軍最近出版《台灣的勝算》一書,書中「台灣應該如何建軍備戰」論議持續不衰,其間「海軍需要何種艦艇」更成為熱門議題,小船派、大船派、整合匿蹤等高性能等不同流派各有擁護者。

不過,恕筆者直言,在討論台灣需要何種海軍艦艇前,需先依序處理幾個問題:

一、在維持台灣生存、不被中國併吞,且現有生活方式不受外力強迫改變前提下,衡量自身能力、資源,以及內外現勢與將來可能發展,擬定出合宜的國家戰略。

二、在國家戰略基礎上,平時與戰時不同階段的需求,統合規劃各軍種各自所應有的戰術作為。

三、以戰略指導及平戰時戰術作為需求為基礎,規劃各軍種合理兵力規模與所需裝備,而後擬定研發及外購計畫,一一編列預算執行、規劃人力及訓練等相關配套。

以海軍為例,在「不處理,則我方空間必然遭到進一步壓迫」的想定下,平時必須對中國灰色地帶行動有派出艦隻監視的適當回應;畢竟台灣是中型國家、資源不如大國寬裕,造艦必須兼顧平戰需求,戰時「須先後撤到安全地帶再徐圖回師反擊」的想定下,單一艦隻航速、續航力和及艦上的電子系統,加上反潛、反艦及不同層次防空的各種武備所共構出的生存性與戰力,會較平時對處灰色地帶行動有更高要求。

針對如此平戰想定,有論者認為,可用匿蹤高航速作戰艦加以滿足,但衡諸海軍自忠義計畫至今四十年來的國造中型以上水面作戰艦研發史,多次放棄,其間遭虛擲時間、人力與金錢,都令有識者嘆息不已。看看日、韓、中等國,培養出自主研發並建造符合所需的中大型水面作戰艦的相關資源,絕非一蹴可幾。與其追求看起來酷炫新潮的設計,海軍更需包含艦型與武備在內的合理想定、確保計畫得以正常推進的計畫管理,以及最終成品產出與成軍服役。

敵情日亟,我方主要水面作戰艦又持續老化,台灣實在已無時間蹉跎於海軍作戰艦更新上;但這也不代表我們可以病急亂投醫,當前輕型飛彈巡防艦案規劃是否合理,尚有討論與研議空間。

(作者從事服務業、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