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國家應從年資問題重新審視高教人才

◎ 劉兆隆

根據教育部統計,我國大專校院教授從一○六至一一○學年間專任教職流失逾二千人,而其年齡分佈五十五歲以上日增,五十歲以下的青壯年則連五年下跌。學者分析,資深教授因年改傾向延退、卡到年輕博士進路;加上「少子化」讓高教前景不樂觀,願意投入教職者愈稀,未來恐人才斷層出現。目前大學教師中青壯年專任人數愈來愈少,今年國立大學教師的平均年齡已達五十五歲,預估十年後會有一波大斷層。

這些問題表面上來看是少子化,究其原因卻是公立大學老師在退撫制度設計時,採用與公務員、中小學校師一致性的年資計算體制使然。然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大學教師進入職場的平均年齡,要比中小學教師和公務員晚五到八年,卻採同樣的年資計算公式,如此就會產生大學教師的退撫不如他們的怪現象。

特別是在頂大,許多老師都是在國內外擔任多年的博士後研究員,或是在國外大學與私校服務多年才被挖角過來,年資計算更加不利。於是這些頂大就採取延退的制度設計,讓他們能累積多一點年資,以使退休金豐厚一些。但這種做法卻恰恰阻礙青年學者進入頂大服務的機會,惡性循環使得頂大師資持續高齡化,更影響高教品質。

因此具體改進建議如下:一是學者進入公立大學服務時,政府應允許多購買一定的年資,以補其念博士班所損耗的年齡,個人以為可以設計一個平均數例如至多購買五年。如此一來可讓他們在年資計算的起跑點,與中小學教師和公務員相近,退撫制度就相對公平。

第二就是如果大學要延聘資深績優教師,可採用約聘僱方式進行。因為不佔員額,也不會影響優秀青年學者延攬。更不增加國家退撫開支,大學也可視其自身需要與財政能力決定教師的延聘,而不會流於人情。

第三是適度採計專案教師的年資。目前很多公立大學在聘人時都先以專案起聘,待考核其學術表現之後再改聘為專任。由於目前專案採用勞保體制計算年資,無形中又壓低了這些青年學者的退撫年資計算,形成新的不公平。因此適度採計專案教師年資,也等於是另啟延攬優秀青年學者的彈性做法。

(作者是彰師大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